第一章 前言 | 第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9-29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9-12页 |
2-2 天然沸石的成因与成因类型 | 第12-13页 |
2-3 沸石的晶体结构 | 第13-14页 |
2-4 离子交换的性质与晶体结构的关系 | 第14-18页 |
2-5 斜发沸石的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2-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2-6 离子交换传质理论 | 第25-28页 |
2-6-1 离子交换过程的特点 | 第25页 |
2-6-2 缩核模型理论 | 第25-27页 |
2-6-3 停滞膜理论 | 第27页 |
2-6-4 溶质渗透模型 | 第27页 |
2-6-5 表面更新模型 | 第27-28页 |
2-7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试验研究 | 第29-43页 |
3-1 试验原料和装置 | 第29-31页 |
3-1-1 主要试验装置和仪器 | 第29页 |
3-1-2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29页 |
3-1-3 试验装置图 | 第29-31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31-35页 |
3-2-1 钾离子化学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3-2-2 铵离子化学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3-2-3 钙离子化学分析方法 | 第33页 |
3-2-4 原子吸收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3-3 试验内容及原理 | 第35-39页 |
3-3-1 天然斜发沸石改型 | 第35页 |
3-3-2 沸石全交换容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3-3-3 不同温度下钙型沸石海水提钾的研究 | 第36页 |
3-3-4 钾钙离子交换多温平衡图的研究和测定 | 第36-37页 |
3-3-5 中断接触法判断控制机理 | 第37-38页 |
3-3-6 利用Helfferich准数(He)判断控制机理 | 第38-39页 |
3-3-7 浅床技术判断控制机理及测定有效扩散系数 | 第39页 |
3-3-8 浅床技术测定总传质系数 | 第39页 |
3-4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39-43页 |
3-4-1 交换容量的计算 | 第39-40页 |
3-4-2 离子交换平衡数据的计算 | 第40页 |
3-4-3 离子交换热力学函数的计算 | 第40-41页 |
3-4-4 钾离子吸附率的计算 | 第41页 |
3-4-5 总传质系数的计算 | 第41-42页 |
3-4-6 有效扩散系数的计算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61页 |
4-1 离子交换热力学的特性研究 | 第43-49页 |
4-1-1 斜发沸石全交换容量的测定 | 第43页 |
4-1-2 不同温度下钾离子吸附曲线 | 第43-44页 |
4-1-3 斜发沸石钾钙离子交换等温线 | 第44-46页 |
4-1-4 Kielland图研究 | 第46-47页 |
4-1-5 钙型斜发沸石离子交换热力学函数的研究 | 第47-48页 |
4-1-6 小结 | 第48-49页 |
4-2 离子交换动力学的特性研究 | 第49-57页 |
4-2-1 中断接触法判定控制机理 | 第49-50页 |
4-2-2 利用Helfferich准数(He)判断控制机理 | 第50-51页 |
4-2-3 利用浅床技术判定控制机理 | 第51-52页 |
4-2-4 离子交换动力学曲线的测定 | 第52-55页 |
4-2-5 浅床技术测定总传质系数和有效扩散系数 | 第55-56页 |
4-2-6 小结 | 第56-57页 |
4-3 离子交换传质模型 | 第57-61页 |
4-3-1 传质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57页 |
4-3-2 传质方程的推导 | 第57-58页 |
4-3-3 传质方程的求解 | 第58-59页 |
4-3-4 模型的验证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A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相关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