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 第1-17页 |
·集群专用移动通信及其特点 | 第9-11页 |
·我国集群专用移动通信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TETRA和iDEN两种体制数字集群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区别 | 第12-14页 |
·TETRA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优点 | 第14-15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7页 |
第二章 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 第17-28页 |
·引 言 | 第17页 |
·TETRA标准族 | 第17-18页 |
·TETRA话音十数据(V十D) | 第18页 |
·TETRA分组数据优化(PDO) | 第18页 |
·TETRA直接模式通信(DMO) | 第18页 |
·TETRA技术体制 | 第18-22页 |
·主要技术特性 | 第18-19页 |
·TETRA的空中接口协议栈 | 第19-20页 |
·集群方式 | 第20-21页 |
·系统设计规范 | 第21页 |
·TETRA的标准接口 | 第21-22页 |
·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组成 | 第22-27页 |
·无线子系统 | 第23-24页 |
·调度子系统 | 第24-25页 |
·互联子系统 | 第25-27页 |
·TETRA系统的业务功能及特点 | 第27页 |
·小 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秦沈客运专线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组网设计 | 第28-45页 |
·引 言 | 第28页 |
·秦沈客运专线简介 | 第28-29页 |
·秦沈客运专线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组网设计 | 第29-43页 |
·TETRA数字集群系统在我国铁路应用中的优势 | 第29-30页 |
·秦沈客运专线采用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必要性 | 第30页 |
·秦沈客运专线TETRA系统的定位及主要应用需求 | 第30-31页 |
·组网设计 | 第31-36页 |
·覆盖范围的预测方法 | 第31页 |
·数字集群系统的区域覆盖分析 | 第31-33页 |
·秦沈客运专线无线链路设计 | 第33-34页 |
·系统容量预测 | 第34-35页 |
·系统频率配置 | 第35-36页 |
·基站位置的最优选择和基站数量最小化 | 第36页 |
·系统构成 | 第36-38页 |
·系统功能 | 第38-43页 |
·基本服务功能和高级服务功能 | 第38-40页 |
·补充业务 | 第40-42页 |
·故障弱化模式(Fallback) | 第42页 |
·直通模式 | 第42页 |
·网管系统 | 第42-43页 |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 第43-44页 |
·对秦沈客运专线TETRA今后功能扩展的一些展望 | 第43页 |
·进行科研试验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小 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客运专线电波传播模型的建立与特性分析 | 第45-66页 |
·引 言 | 第45页 |
·电波传播的路径损耗特性 | 第45-51页 |
·直射波损耗 | 第46-47页 |
·反射波损耗 | 第47-49页 |
·绕射波损耗 | 第49页 |
·散射波损耗 | 第49-50页 |
·瑞利判断准则 | 第49-50页 |
·散射系数ρs的计算 | 第50页 |
·电波传播路径损耗的一般模型 | 第50-51页 |
·客运专线电波传播的特点 | 第51-56页 |
·实效反射区 | 第51-54页 |
·地理环境 | 第54-55页 |
·客运专线的运行速度 | 第55-56页 |
·测试方法和测试参数 | 第56-61页 |
·数据采集 | 第56页 |
·抽样频率和抽样间隔 | 第56-57页 |
·A/D转换器采样速率 | 第57-58页 |
·计距脉冲判定方法 | 第58页 |
·ESVP测量接收机输出电压与接收电平之间的关系 | 第58-59页 |
·车速的计算 | 第59页 |
·数据存储方式 | 第59页 |
·测试参数 | 第59-61页 |
·基站、直放站位置分布 | 第59-60页 |
·频率分配方案 | 第60页 |
·车载台接收天线参数 | 第60页 |
·基站、直放站天线参数 | 第60-61页 |
·客运专线的电波传播路径损耗模型 | 第61-63页 |
·建模方法 | 第61-62页 |
·客运专线的电波传播路径损耗模型 | 第62-63页 |
·客运专线电波传播路径损耗模型的分析 | 第63-64页 |
·小 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情况 | 第70-71页 |
附录A | 第71-72页 |
致 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