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一、 平行进口及其产生原因 | 第9-13页 |
(一)、 平行进口的概念 | 第9-11页 |
1、 平行进口的概念 | 第9-10页 |
2、 平行进口的要素 | 第10页 |
3、 平行进口行为的特征 | 第10-11页 |
(二)、 产生平行进口的主要原因 | 第11-13页 |
1、 知识产权产品的价格差异 | 第11-12页 |
2、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自由化 | 第12-13页 |
二、 版权平行进口的产生原因及其特征 | 第13-16页 |
(一)、 版权平行进口的产生原因 | 第13-15页 |
1、 版权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冲突是产生版权平行进口的直接原因 | 第13页 |
2、 版权保护的特点,是版权平行进口极易发生的原因 | 第13-15页 |
(1)、 版权取得的自动保护原则 | 第13-14页 |
(2)、 版权保护的国民待遇原则 | 第14-15页 |
(二)、 版权平行进口的特征与表现形式 | 第15-16页 |
1、 中国国情下的版权平行进口的特征 | 第15页 |
2、 版权平行进口的表现形式 | 第15-16页 |
三、 影响版权平行进口的两种理论 | 第16-18页 |
(一)、 权利耗尽原则 | 第16-17页 |
1、 权利耗尽原则的概念 | 第16页 |
2、 权利耗尽原则的特征及表现 | 第16-17页 |
(二) 版权保护地域性原则 | 第17-18页 |
1、 版权保护地域性原则的含义 | 第17-18页 |
2、 版权地域性原则对平行进口的影响 | 第18页 |
四、 世界各国(地区)关于版权平行进口的立法取舍 | 第18-27页 |
(一)、 有关平行进口合法的司法实践 | 第18-20页 |
1、 日本的司法实践 | 第19页 |
2、 新加坡的司法实践 | 第19页 |
3、 奥地利的立法态度 | 第19-20页 |
(二)、 禁止平行进口的立法模式 | 第20-25页 |
1、 美国 | 第20-23页 |
2、 中国台湾地区 | 第23-24页 |
3、 欧盟的司法实践 | 第24-25页 |
(三)、 国际公约的态度 | 第25-27页 |
1、 《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 | 第25-26页 |
2、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 第26页 |
3、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 | 第26-27页 |
4、 《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 | 第27页 |
五、 版权平行进口合法性探悉 | 第27-38页 |
(一)、 版权平行进口的基础法律关系 | 第27-29页 |
(二)、 版权耗尽原则和版权地域性原则的误区 | 第29-31页 |
(三)、 版权平行进口的合法性探析 | 第31-36页 |
1、 进口国的版权人是否有权禁止平行进口 | 第32页 |
2、 进口国的独占许可人是否有权禁止平行进口 | 第32-36页 |
(四)、 关于增设版权进口权的争论 | 第36-38页 |
六、 版权平行进口的不正当竞争法分析 | 第38-41页 |
(一)、 版权平行进口与反垄断 | 第38-40页 |
1、 垄断的定义 | 第38页 |
2、 版权人及其独占被许可人的垄断性的利弊分析 | 第38-39页 |
3、 消除版权人及其独占被许可人垄断性弊端的最佳模式 | 第39页 |
4、 结论 | 第39-40页 |
(二)、 版权平行进口与反不正当竞争 | 第40-41页 |
1、 不正当竞争的定义 | 第40页 |
2、 平行进口行为的不正当竞争性分析 | 第40页 |
3、 结论 | 第40-41页 |
七、 中国现行法律环境下的平行进口问题 | 第41-45页 |
(一)、 中国有关平行进口的法律规定 | 第41-43页 |
1、 版权法的规定 | 第41-42页 |
2、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 | 第42页 |
3、 从合同法角度看平行进口 | 第42-43页 |
4、 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 | 第43页 |
(二)、 平行进口立法建议 | 第43-45页 |
1、 中国法律对于平行进口问题的价值取向 | 第43-45页 |
2、 立法建议 | 第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