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甘薯(红薯)论文

甘薯“Ipomoea batatas L.(Lam.)”脱毒和离体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与应用研究

缩写词第1-7页
中文摘要第7-10页
英文摘要第10-14页
第一部分 前言第14-25页
 1 文献综述——甘薯的生物工程育种研究进展第14-23页
  1.1 世界甘薯的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4-15页
   1.1.1 甘薯栽培的全球分布第14-15页
   1.1.2 世界甘薯消费与市场情况第15页
   1.1.3 甘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育种目标第15页
  1.2 甘薯的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第15-20页
   1.2.1 甘薯的组织培养技术第16-17页
   1.2.2 甘薯茎尖培养与脱毒研究第17-18页
   1.2.3 甘薯花药(或花粉)培养第18页
   1.2.4 甘薯的原生质体培养第18-19页
   1.2.5 甘薯体细胞杂交第19页
   1.2.6 甘薯遗传转化研究第19-20页
  1.3 生物技术在甘薯品质改良中的应用第20-23页
   1.3.1 运用脱毒技术提高产量和防止品种退化第20-21页
   1.3.2 采用诱变技术选育新品种第21页
   1.3.3 采用细胞工程选育新品种第21页
   1.3.4 基因工程改良甘薯品质第21-23页
 2 引言第23-25页
  2.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2.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4页
  2.3 采用的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部分 甘薯茎尖脱毒和离体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与应用的研究第25-5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5-32页
  1.1 试验材料第25-26页
   1.1.1 植物材料第25页
   1.1.2 细菌菌第25页
   1.1.3 试剂第25页
   1.1.4 培养基第25页
   1.1.5 培养条件第25-26页
  1.2 研究方法第26-32页
   1.2.1 甘薯良种脱毒种苗繁育体系的建立第26-28页
    1.2.1.1 不同茎尖来源对成苗率的影响第26页
    1.2.1.2 培养基中不同激素配比对茎尖成苗率的影响第26页
    1.2.1.3 甘薯基因型对茎尖成苗率的影响第26页
    1.2.1.4 甘薯拟脱毒苗的脱毒效果检测第26-27页
     1.2.1.4.1 症状学法检测第26-27页
     1.2.1.4.2 指示植物法检测第27页
     1.2.1.4.3 硝酸纤维膜-酶联免疫法(NCM-ELISA)检测第27页
     1.2.1.4.4 甘薯羽状驳斑病毒(SPFMV)的RT—PCR法检测第27页
    1.2.1.5 脱毒苗快繁第27-28页
    1.2.1.6 脱毒试管苗生长分析第28页
    1.2.1.7 培养方式对甘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第28页
   1.2.2 甘薯离体遗传转化系统优化的研究第28-30页
    1.2.2.1 转化试验第28页
     1.2.2.1.1 改良的叶盘—共培养法转化甘薯第28页
    1.2.2.2 选择压的确定第28页
    1.2.2.3 抗生素抑菌浓度的确定第28页
    1.2.2.4 各种因素对转化频率的影响第28-29页
     1.2.2.4.1 菌液浓度及浸染时间对转化频率的影响第28-29页
     1.2.2.4.2 预培养及共培养时间对转化频率的影响第29页
     1.2.2.4.3 不同光照条件对甘薯遗传转化频率的影响第29页
     1.2.2.4.4 AgNO_3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第29页
     1.2.2.4.5 乙酰丁香酮对转化频率的影响第29页
    1.2.2.5 GUS检测第29页
    1.2.2.6 转化体的再生第29-30页
   1.2.3 外源10kD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的导入及其在转基因甘薯中表达的研究第30-32页
    1.2.3.1 根癌农杆菌介导外源10kD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的导入第30页
    1.2.3.2 Kan~r植株的PCR法鉴定第30-31页
    1.2.3.3 甘薯块根贮藏蛋白基因启动子诱导表达的研究第31页
     1.2.3.3.1 蔗糖作用浓度第31页
     1.2.3.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31页
     1.2.3.3.3 蛋白质SDS-PAGE分析第31页
    1.2.3.4 转基因甘薯植株性状的研究第31-32页
     1.2.3.4.1 背景性状——转基因植株形态及生长状况分析第31页
     1.2.3.4.2 目标性状研究第31页
     1.2.3.4.3 总蛋白含量的变化及蛋白质SDS-PAGE分析第31-32页
     1.2.3.4.4 氨基酸含量分析第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48页
  2.1 甘薯良种脱毒种苗繁育体系的建立第32-36页
   2.1.1 不同茎尖来源对成苗率的影响第32页
   2.1.2 不同激素配比对茎尖成苗率的影响第32-33页
   2.1.3 不同甘薯基因型对茎尖成苗率的影响第33页
   2.1.4 甘薯拟脱毒苗的病毒检测第33-36页
    2.1.4.1 症状学法检测结果第33-34页
    2.1.4.2 指示植物法检测结果第34页
    2.1.4.3 NCM-ELISA法检测结果第34页
    2.1.4.4 RT-PCR法检测SPFMV结果第34-35页
    2.1.4.5 脱毒甘薯与带毒甘薯无菌试管苗生长比较研究结果第35-36页
   2.1.5 不同培养方式对脱毒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第36页
  2.2 甘薯离体遗传转化系统优化的研究第36-43页
   2.2.1 选择压的确定第36-37页
   2.2.2 抗生素抑菌浓度的确定第37-38页
   2.2.3 各种因素对转化频率的影响第38-43页
    2.2.3.1 菌液浓度及浸染时间对Kan~r芽获得率的影响第38-39页
    2.2.3.2 预培养和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频率影响第39-40页
    2.2.3.3 不同光照条件对甘薯遗传转化频率的影响第40-41页
    2.2.3.4 AgNO_3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第41-42页
    2.2.3.5 乙酰丁香酮处理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第42-43页
   2.2.4 转基因植株GUS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第43页
  2.3 外源10KD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的导入及其在转基因甘薯中的表达研究第43-48页
   2.3.1 拟转基因甘薯植株的PCR法鉴定第43-44页
   2.3.2 甘薯块根贮藏蛋白基因启动子诱导表达的研究第44-45页
    2.3.2.1 蔗糖对甘薯块根贮藏蛋白基因启动子诱导表达的作用第44-45页
    2.3.2.2 蛋白质SDS-PAGE分析结果第45页
   2.3.3 转基因甘薯植株的研究第45-48页
    2.3.3.1 背景性状——转基因植株形态及生长状况分析第45-46页
    2.3.3.2 目标性状——总蛋白含量的变化第46-47页
    2.3.3.3 SDS-PAGE分析结果 第47页
    2.3.3.4 目标性状——氨基酸含量分析结果第47-48页
 3 讨论第48-54页
  3.1 甘薯良种脱毒种苗繁育体系的建立第48-49页
  3.2 甘薯离体遗传转化系统优化的研究第49-51页
  3.3 外源10KD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的导入及其在转基因甘薯中的表达研究第51-54页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图版第60-65页
致谢第65-66页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连港物流发展战略
下一篇:鸡蛋中氯霉素残留的检测方法及消除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