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我国网上证券交易经纪运营模式的研究

第一章 导论:网上证券交易研究综述及问题的提出第1-17页
 §1.1网上证券交易的蓬勃发展第10-11页
 §1.2对网上证券交易研究的回顾第11-12页
 §1.3发展网上证券交易需要探索新方向第12页
 §1.4研究的问题第12-13页
 §1.5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3-14页
 §1.6论文的逻辑结构图第14-15页
 §1.7本篇论文的内容安排第15-17页
第二章 网上证券交易研究综述及发展现状第17-31页
 §2.1网上证券交易的概念界定第17-24页
  §2.1.1网上证券交易定义及含义第17-19页
  §2.1.2网上证券交易与证券电子商务第19-21页
  §2.1.3网上证券交易较传统证券交易的优越性第21-24页
   §2.1.3.1业务形式的比较第21-22页
   §2.1.3.2市场效果的比较第22-24页
 §2.2网上证券交易的研究综述第24-31页
  §2.2.1发展网上证券交易的研究综述第24-28页
   §2.2.1.1从社会条件的角度第24-25页
   §2.2.1.2从经济的角度第25页
   §2.2.1.3从宏观政策的角度第25-26页
   §2.2.1.4从技术的角度第26页
   §2.2.1.5从管理的角度第26-27页
   §2.2.1.6从投资者的角度第27-28页
  §2.2.2现有研究视角的不足第28-31页
第三章 我国发展网上证券交易存在的问题分析第31-55页
 §3.1我国目前开展网上证券交易的行业现状第31-37页
  §3.1.1国外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现状分析第31-34页
   §3.1.1.1美国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第31-33页
   §3.1.1.2其他国家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第33-34页
  §3.1.2我国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现状分析第34-37页
   §3.1.2.1我国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现状第34-35页
   §3.1.2.2目前我国网上证券交易的特征第35-37页
 §3.2我国网上证券交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7-55页
  §3.2.1以产业组织学观点来分析问题的可行性分析第37-40页
   §3.2.1.1产业组织学的观点和市场结构的含义第37-38页
   §3.2.1.2市场结构的主要研究范畴第38-39页
   §3.2.1.3研究网上证券交易市场结构的意义和研究内容第39-40页
  §3.2.2我国网上证券交易的集中度分析第40-44页
   §3.2.2.1集中度与网上证券交易集中度第40-43页
   §3.2.2.2对网上证券交易集中度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第43-44页
   §3.2.2.3集中度变化对网上证券交易绩效的影响第44页
  §3.2.3我国网上证券交易业务的差异性分析第44-49页
   §3.2.3.1产品差异化和网上证券交易业务差别化第44-47页
   §3.2.3.2网上证券交易实现差别化的途径第47-48页
   §3.2.3.3网上证券交易差别化对网上证券交易的影响第48-49页
  §3.2.4我国网上证券交易业务的规模分析第49-53页
   §3.2.4.1规模经济和网上证券交易规模经济第49-50页
   §3.2.4.2影响网上证券交易实现规模经济的因素第50-51页
   §3.2.4.3券商如何实现网上证券交易规模经济第51-53页
  §3.2.5研究券商网上证券交易经纪经营模式的必要性第53-55页
第四章 我国网上证券交易经纪运营模式研究第55-122页
 §4.1网上证券交易经纪模式的现状分析第55-67页
  §4.1.1自由佣金制度下的网上证券交易经纪模式—美国模式第55-62页
   §4.1.1.1E-Trade经纪模式第56-57页
   §4.1.1.2Schwab经纪模式第57-58页
   §4.1.1.3MerrillLynch经纪模式第58-60页
   §4.1.1.4网上证券交易经纪模式情况比较第60-61页
   §4.1.1.5三类公司经纪模式的业务特点及优势比较第61-62页
  §4.1.2固定佣金交易制度下的网上证券交易经纪模式—日本模式第62-63页
  §4.1.3我国网上证券交易经纪模式的现状分析第63-67页
   §4.1.3.1我国网上证券经纪业务的发展历程第63-64页
   §4.1.3.2我国现阶段网上证券交易的经纪模式第64-67页
 §4.2重构我国网上证券交易经纪模式的理论研究第67-80页
  §4.2.1重构我国网上证券交易经纪模式的必要性第67-69页
  §4.2.2分析网上证券交易经纪模式中应用的相关理论第69-79页
   §4.2.2.1证券电子商务中的委托-代理理论第70-73页
   §4.2.2.2网上证券交易的价值及虚拟价值链分析第73-76页
   §4.2.2.3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第76-79页
  §4.2.3重构网上证券交易经营模式的内容第79-80页
 §4.3重构我国网上证券交易经纪模式的分析第80-99页
  §4.3.1传统证券交易引入网上证券交易的重构过程分析第80-89页
   §4.3.1.1传统证券交易的业务流程分析第80-81页
   §4.3.1.2证券交易流程及价值链的模型化第81-85页
   §4.3.1.3传统证券交易的价值链重构第85-89页
  §4.3.2网上证券交易经纪五种业务模式的分析第89-98页
   §4.3.2.1纯网上证券交易模型第89-91页
   §4.3.2.2网上证券交易与委托代理混合模型第91-92页
   §4.3.2.3虚拟营业部网上证券交易模型第92-96页
   §4.3.2.4虚拟营业部网上证券交易与委托代理混合模型第96-97页
   §4.3.2.5网上证券交易委托代理模型第97-98页
  §4.3.3对五种网上证券交易经纪的业务模型模式的比较分析第98-99页
 §4.4我国网上证券交易经纪运营模式的选择第99-122页
  §4.4.1我国券商网上证券交易的竞争策略第99-101页
   §4.4.1.1第一阶段:信息竞争策略第99-100页
   §4.4.1.2第二阶段:客户竞争策略第100-101页
   §4.4.1.3第三阶段:服务竞争策略第101页
  §4.4.2基于网上证券交易客户的转移机制第101-102页
  §4.4.3基于网上证券交易不同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第102-107页
   §4.4.3.1网上证券交易模式与传统营业部经纪模式的成本收益比较第102-104页
   §4.4.3.2以营业部为主体开展网上证券交易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第104-105页
   §4.4.3.3纯虚拟营业部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第105-106页
   §4.4.3.4网络交易平台与客户服务部结合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第106-107页
  §4.4.4我国券商网上证券交易经纪运营模式的选择第107-122页
   §4.4.4.1券商对五种网上证券交易模型的选择第107-110页
   §4.4.4.2券商选择网上证券交易模型的量化模型―层次分析法第110-114页
   §4.4.4.3五种模式的统一与融合第114-118页
   §4.4.4.4券商网上证券交易业务模式的发展趋势第118-122页
第五章 网上证券交易的管理策略第122-144页
 §5.1基于客户的网上证券交易策略第122-125页
  §5.1.1基于客户的证券电子商务策略第122-123页
  §5.1.2网上证券交易的整体价值分析第123-124页
  §5.1.3基于新增长模式的分析第124-125页
 §5.2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战略第125-131页
  §5.2.1“以客户为中心”的经纪服务战略的必要性分析第126页
  §5.2.2证券经纪“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内容第126-130页
   §5.2.2.1交易手段的多样性第127-128页
   §5.2.2.2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和快捷性第128页
   §5.2.2.3投资服务的周到性和个性化第128-129页
   §5.2.2.4资金资金周转和结算的方便性第129-130页
  §5.2.3发展客户的策略第130-131页
   §5.2.3.1服务网点第130页
   §5.2.3.2价格(收费模式)和服务第130-131页
 §5.3网上证券交易与经纪业务的整合管理第131-133页
  §5.3.1技术与业务的关系第131-132页
  §5.3.2技术与业务整合第132-133页
 §5.4多渠道的管理第133-137页
  §5.4.1创造多渠道、多功能第133-134页
  §5.4.2渠道的畅通化第134-135页
  §5.4.3渠道统一化第135-136页
  §5.4.4建立集成的多渠道道、多功能的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第136-137页
 §5.5网上证券交易中的策略联盟第137-142页
  §5.5.1联盟的出现第138页
  §5.5.2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券商普遍存在联盟第138-140页
  §5.5.3网上证券交易联盟在中国第140-142页
   §5.5.3.1网上证券交易的业务联盟第140-141页
   §5.5.3.2拓展网上证券交易等新业务的策略:第141页
   §5.5.3.3拓展网上证券交易等新业务的具体策略:第141-142页
 §5.6网上证券交易面临的挑战第142-144页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44-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的研究
下一篇:私营企业员工持股与治理机制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