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青少年论文

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15页
 一、研究的缘起和价值第8-9页
 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第9-13页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一章 青少年网络欺凌概述第15-22页
 一、网络欺凌的缘起及其概念第15-18页
  1. 网络欺凌的缘起第15-16页
  2. 网络欺凌的概念第16-18页
 二、网络欺凌概述第18-22页
  1. 网络欺凌的特征第19-20页
  2. 网络欺凌的分类第20-22页
第二章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实表象第22-36页
 一、青少年的身心特征第22-23页
  1. 青少年生理特征第22-23页
  2. 青少年心理特征第23页
 二、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第23-25页
  1. 青少年群体是网络用户主体第24页
  2. 青少年对网络娱乐的依赖程度较高第24-25页
  3. 青少年的网络社交使用率较高第25页
 三、青少年网络欺凌现状第25-36页
  1. 网络欺凌的表现形式第25-29页
  2. 网络欺凌的危害第29-32页
  3. 网络欺凌颠覆传统欺凌的表现第32-33页
  4. 网络欺凌在中国滋生的新形式第33-36页
第三章 青少年网络欺凌原因探析第36-45页
 一、网络技术使用异化第36-39页
  1. 网络自身技术特征第36-37页
  2. 网络传播把关人的缺失第37-38页
  3. 网络系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第38-39页
 二、青少年心理异化第39-42页
  1. 自我实现——“想成为蜂王”,抢夺领袖地位第39页
  2. 宣泄情绪——发泄情绪,寻求快感第39-40页
  3. 报复心理——对他人心怀怨恨,打击报复第40页
  4. 闹剧心理——开玩笑,缺乏同情心第40-41页
  5. 从众心理——“看客”或“参与者”第41-42页
 三、网络伦理环境恶化第42-45页
  1. 青少年缺乏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第42-43页
  2. 网络运营商受经济利益驱使不顾道德良知第43-44页
  3. 网络道德失范是现实社会道德缺失的折射和放大第44-45页
第四章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防范与治理路径第45-55页
 一、着手网络道德教育和良知教育是防治网络欺凌的根本途径第45-47页
  1. 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第45-46页
  2. 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第46-47页
  3. 提高青少年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7页
  4. 开展青少年自助和互助第47页
 二、制定和完善青少年网络安全法规是防治网络欺凌的基本保证第47-49页
  1. 明确网络欺凌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和施害者的法律责任第48页
  2. 明确学校在网络欺凌中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责任第48页
  3. 明确网络服务商在网络欺凌中的责任第48-49页
 三、营造关注网络欺凌的浓厚氛围是防治网络欺凌的社会条件第49-51页
  1. 扩大媒体宣传和引导的力度第49页
  2. 促进学术探讨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第49-50页
  3. 加强技术监控,规范互联网管理第50页
  4. 加强青少年闲暇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第50-51页
 四、家庭、学校的紧密配合是防范网络欺凌的有力支撑第51-55页
  1. 学校设立专门的网络欺凌干预小组第52页
  2. 营造温馨放松的家庭环境第52-54页
  3. 畅通学校、学生和家长三者间的沟通渠道第54-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日邦交正常化前两国民间外交研究
下一篇:从“维也纳机制”到“P5+1”--德国介入伊朗核问题调节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