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论 | 第8-10页 |
一、选题的依据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创新点 | 第9-10页 |
第一章 家庭道德教育概念 | 第10-17页 |
一、家庭 | 第10-11页 |
(一) 家庭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 家庭的构成要素 | 第11页 |
二、家庭道德的含义、分类、特征及功能 | 第11-14页 |
(一) 家庭道德的含义 | 第11-12页 |
(二) 家庭道德的分类 | 第12页 |
(三) 家庭道德的特征 | 第12-13页 |
(四) 家庭道德的功能 | 第13-14页 |
三、家庭道德教育 | 第14-17页 |
(一) 家庭道德教育概念 | 第14-15页 |
(二) 家庭道德的作用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历史演变 | 第17-24页 |
一、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历史演变 | 第17-20页 |
(一) 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萌芽期 | 第17-18页 |
(二) 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发展期 | 第18-19页 |
(三) 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衰落期 | 第19-20页 |
二、儒家伦理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优良传统 | 第20-24页 |
(一) 以培养君子为德育目标 | 第20-21页 |
(二) 在内容上,推崇仁爱,注重整体和谐的观念 | 第21-22页 |
(三) 在方法上,强调因材施教等育人原则和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家庭道德教育的观察 | 第24-29页 |
一、儒家伦理的衰微及其对现代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的影响 | 第24-25页 |
(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对儒家伦理的批判 | 第24页 |
(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儒家伦理的批判 | 第24-25页 |
二、现代中国家庭道德教育失误的主要特征 | 第25-29页 |
(一) 教育内容上的重智轻德 | 第25-26页 |
(二) 教育价值目标的功利化 | 第26页 |
(三) 教育方法手段上的不当 | 第26-28页 |
1. 重说教轻身教 | 第27页 |
2. 过度或不及 | 第27-28页 |
3. 期望太高与期望单一 | 第28页 |
(四) 特殊家庭中的家庭道德教育往往容易出现盲点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对中国家庭道德教育改进的几点思考 | 第29-36页 |
一、儒家伦理思想中传统家庭道德观的启示 | 第29-31页 |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他国成功经验 | 第31-33页 |
三、在家庭教育中要以家庭道德教育为核心 | 第33-36页 |
(一) 家长要树立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观 | 第33页 |
(二) 父母要修炼和提高进行家庭道德教育的素养与能力 | 第33-34页 |
(三) 父母在德育内容上应该注重孩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 第34-35页 |
1. 培养孩子的爱心 | 第34页 |
2. 培养孩子的勤劳 | 第34-35页 |
3. 培养孩子的诚信 | 第35页 |
4.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 第35页 |
(四) 家庭道德教育应该以“孝敬”为支点 | 第35-36页 |
结束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详细摘要 | 第39-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