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现代哲学(1919年~)论文

冯友兰伦理思想探析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8-11页
第一章 冯友兰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第11-21页
 一、冯友兰生平简介和主要著作第11-12页
 二、冯友兰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第12-13页
 三、冯友兰伦理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第13-21页
  (一) 冯友兰伦理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第13-16页
   1. 程朱理学第13-14页
   2. 西方实用主义与新实在论第14-16页
  (二) 冯友兰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第16-21页
   1. 新理学中的四组命题和四个概念第16-18页
   2. 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第18-21页
第二章 冯友兰的人性论第21-28页
 一、人性的定义与来源第21-22页
 二、对人性的区分第22-23页
  (一) 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第22-23页
  (二) 正性、辅性、无干性第23页
 三、性善性恶第23-25页
  (一) 人性善第23-24页
  (二) 恶的人性论依据第24-25页
 四、理性和欲望第25-28页
  (一) 人的本质是理性的第25-26页
  (二) 欲和私欲第26页
  (三) 欲望“中和”第26-28页
第三章 冯友兰的道德论第28-35页
 一、道德的定义和起源第28-29页
 二、道德的本质特征第29页
 三、道德行为的标准第29-32页
  (一) 道德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和非道德的行为第29-31页
  (二) 道德标准的层次性第31-32页
   1. 不同社会类型的道德标准不同第31页
   2. 相同社会类型,不同组织层次道德标准不同第31-32页
 四、不变道德与可变道德第32-33页
  (一) 不变道德与可变道德的定义第32页
  (二) “五常”是不变道德第32-33页
 五、道德的功用在于维持社会的存在第33-35页
第四章 冯友兰的修养论第35-55页
 一、觉解与人生第35-37页
  (一) 觉解是人心的特异之处第35-37页
  (二) 觉解对于人生的意义第37页
 二、人生的四种境界第37-48页
  (一) 自然境界第38-40页
  (二) 功利境界第40-42页
  (三) 道德境界第42-44页
  (四) 天地境界第44-48页
   1. 知天第44-45页
   2. 事天第45-46页
   3. 乐天第46-47页
   4. 同天第47-48页
 三、“圣人”的理想人格及其成就途径第48-55页
  (一) 理想人格:圣人第48-51页
   1. 极高明而道中庸第48-49页
   2. 无我而有我第49-50页
   3. 无为而有为第50-51页
  (二) 成就理想人格的途径第51-55页
   1. 冯友兰对宋明道学家道德修养方法的评价第51-52页
   2. “觉解”和“用敬与集义”相结合的道德修养法第52-55页
    (1) 觉解是道德修养的基础第52-53页
    (2) “用敬与集义”是道德修养的关键第53-55页
第五章 对冯友兰伦理思想的评价第55-60页
 一、冯友兰伦理思想的贡献第55-56页
 二、冯友兰伦理思想的局限第56-58页
 三、冯友兰伦理思想的启示第58-60页
结束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详细摘要第63-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儒家伦理视域下的现代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研究
下一篇:城市综合性公园的使用后评估研究初探--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