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7-11页 |
第一章 先秦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背景 | 第11-20页 |
一、先秦生态意识萌芽的经济基础 | 第11-13页 |
二、先秦生态意识形成的政治背景 | 第13-15页 |
三、先秦生态意识产生的社会因素 | 第15-20页 |
第二章 先秦生态伦理思想概要 | 第20-60页 |
一、《周易》的生态伦理思想 | 第21-26页 |
1. 天人合一是《周易》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理念 | 第21-23页 |
2. 天人调谐是《周易》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原则 | 第23-24页 |
3. 乾坤交互是《周易》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规范 | 第24-26页 |
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 第26-40页 |
1. “知命畏天”的生态伦理意识 | 第28-35页 |
2. “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情怀 | 第35-37页 |
3. “用之有节”的生态节用思想 | 第37-40页 |
三、道家生态伦理思想 | 第40-52页 |
1. 道法自然的自然生态法则 | 第42-46页 |
2. 无为而为的环境保护准则 | 第46-50页 |
3. 万物为一的天人和谐基调 | 第50-52页 |
四、墨家生态伦理思想 | 第52-55页 |
1. “兼爱自然”的生态关怀理念 | 第53页 |
2. “俭节则昌”的自然节用意识 | 第53-55页 |
五、法家生态伦理思想 | 第55-60页 |
1. “顺天之时”的生态自然观念 | 第55-56页 |
2. “万物和合”的生态道德意识 | 第56-58页 |
3. “用赡养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先秦诸子生态伦理思想异同 | 第60-69页 |
一、对自然的理解区别 | 第60-61页 |
二、对“仁”的认识差异 | 第61-62页 |
三、“爱”的思想的异同 | 第62-65页 |
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通性 | 第65-69页 |
第四章 先秦生态伦理思想当代价值 | 第69-79页 |
一、“知常曰明”与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 第69-70页 |
二、“和合乃生”与提倡生态道德 | 第70-71页 |
三、“取之有节”与节约生态资源 | 第71-72页 |
四、“圣王之制”与永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识 | 第72-74页 |
五、“里革断罟”与建立生态保护的教育和规范制度 | 第74-79页 |
结束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详细摘要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