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国外农村人口流动的相关理论 | 第10-11页 |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文献述评 | 第13-14页 |
·研究设计 | 第14页 |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5页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农民工 | 第15页 |
·新生代农民工 | 第15-16页 |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 | 第16页 |
·主要理论依据 | 第16-19页 |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观 | 第16-17页 |
·科学发展观 | 第17-19页 |
3. 泉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 | 第19-30页 |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经济适应层面 | 第20-24页 |
·就业选择多样化,工作流动性较高 | 第20-21页 |
·经济收入与福利待遇处于城市中低水平 | 第21-23页 |
·生活消费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市民化倾向 | 第23-24页 |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认同层面 | 第24-26页 |
·平等、淡漠的人际交往关系 | 第24-25页 |
·自娱自乐的闲暇生活和谨慎型的生活态度 | 第25-26页 |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价值理念层面 | 第26-28页 |
·具有强烈的发展需要与利益诉求 | 第26-27页 |
·自我认知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4.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因素分析 | 第30-38页 |
·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性因素 | 第30-34页 |
·二元户籍制度隔离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待遇 | 第30-31页 |
·农村土地制度牵制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迁移 | 第31-32页 |
·社会保障制度排斥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护 | 第32-33页 |
·劳动就业制度抑制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就业 | 第33-34页 |
·弱关系型的城市社会支持网络 | 第34-36页 |
·城市管理者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知偏差 | 第34页 |
·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歧视 | 第34-35页 |
·用人单位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的轻视 | 第35页 |
·大众传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误导宣传 | 第35-36页 |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对其在城市发展的制约 | 第36-38页 |
·较低的文化技能水平影响城市就业 | 第36页 |
·较低的经济收入弱化市民化能力 | 第36-37页 |
·心理上的不认同加剧了社会矛盾 | 第37-38页 |
5.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 | 第38-46页 |
·完善制度体系,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地位 | 第38-42页 |
·创新户籍制度管理,剥离户籍上的利益附加 | 第38-39页 |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农地流转机制 | 第39-40页 |
·建立健全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和地区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0-41页 |
·改革就业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 第41-42页 |
·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推行正确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观 | 第42-43页 |
·改善企业用工环境,搭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平台 | 第43页 |
·发展完善各类社会组织,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服务水平 | 第43-44页 |
·完善工会组建机制,强化工会组织的维权作用 | 第43-44页 |
·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 | 第44页 |
·积极发展农民工维权的 NGO | 第44页 |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能力 | 第44-46页 |
·加强科学知识学习,提高文化素质 | 第44页 |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素质 | 第44-45页 |
·加强道德法制教育,提高文明素质 | 第45-46页 |
6.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