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TRIPS 框架下的药物可及性问题 | 第12-25页 |
第一节 TRIPS 框架下讨论药物可及性的意义 | 第12-16页 |
一、 TRIPS协议确立的专利保护规则加剧了药物的不可及性 | 第12-15页 |
二、TRIPS 框架下为提高药物可及性作出了努力 | 第15-16页 |
第二节 TRIPS 框架下有助增加药物可及性的规定 | 第16-22页 |
一、 从表入手——如何应对专利药物 | 第16-19页 |
二、曲线救药——排除药物专利性 | 第19-20页 |
三、治本之道——寻求药物自主研制 | 第20-22页 |
第三节 提高药物可及性是TRIPS 框架下的系统工程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药物可及性在中国 | 第25-34页 |
第一节 药物可及性构成难题 | 第25-26页 |
一、流行类疾病的疫情数据 | 第25页 |
二、 治疗药物难以获得——以艾滋病为例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立法层面对TRIPS 框架理论的运用 | 第26-30页 |
一、公共健康下的强制许可有据可依 | 第26-27页 |
二、对平行进口初步认可 | 第27-28页 |
三、Bolar 例外实践中已有利用 | 第28页 |
四、未披露试验数据适度管理 | 第28-29页 |
五、药品专利高度保护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政府对药物可及性问题提供支持 | 第30-32页 |
一、政府带动制药业科技发展 | 第31页 |
二、药物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 第31-32页 |
第四节 制药业特征及其对药物可及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一、挖掘创新能力是提高药物可及性的长久之计 | 第32-33页 |
二、制造能力较强有利提高药物可及性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页 |
第三章 中国与巴西的比较研究 | 第34-48页 |
第一节 选择巴西与中国比较之缘由 | 第34-36页 |
一、巴西是提高艾滋病药物可及的成功典范 | 第34-35页 |
二、国内概况中巴大体相近 | 第35-36页 |
三、国际层面两国存在统一战线 | 第36页 |
第二节 药物可及之立法比较 | 第36-40页 |
一、对TRIPS 机制的实施度考察 | 第36-38页 |
二、获得药物权的法律保障考察 | 第38页 |
三、以强制许可为例考察法律体系的目的性 | 第38-40页 |
四、提高药物可及法律体系的完善度考察 | 第40页 |
第三节 药物可及之行政能力比较 | 第40-43页 |
一、对内医保管理的权责分工程度 | 第40-41页 |
二、对外谈判能力的比较 | 第41-43页 |
第四节 比较研究之分解与分析 | 第43-48页 |
一、中巴存在的共同特征 | 第43页 |
二、中国的优势 | 第43-44页 |
三、中国可借鉴巴西之处 | 第44-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页 |
第四章 中国与欧共体的比较研究 | 第48-57页 |
第一节 中欧对比与其研究意义 | 第48-50页 |
一、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不同:病人v. 专利 | 第48-49页 |
二、中欧比较研究的意义 | 第49-50页 |
第二节 药物可及性议题——欧共体对外的综合回应 | 第50-52页 |
一、维护药物专利持有人利益 | 第51页 |
二、帮助推动发展中国家的药物获取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增加药物可及性——欧共体内部的立法关注 | 第52-54页 |
一、欧共体第 953/2003 号条例:差别定价中防止贸易回流 | 第52-53页 |
二、欧共体第 816/2006 号条例:执行《豁免决定》 | 第53-54页 |
第四节 比较研究给中国的启迪 | 第54-57页 |
一、拿来主义——强制许可立法借鉴 | 第54-55页 |
二、共同关注——提高进口药物的安全系数 | 第55-56页 |
三、想其所想——防止低价药物贸易回流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