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9-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5页 |
(一) 人的全面发展 | 第10-11页 |
(二) 社会公平 | 第11-12页 |
(三) 教育公平 | 第12-13页 |
(四) 高等教育公平 | 第13-14页 |
(五)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 第14-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一) 西方关于教育公平的理论 | 第15-17页 |
(二) 国内关于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的研究 | 第17-18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五、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19-22页 |
第二章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 第22-30页 |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形成 | 第22-24页 |
一、西方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探索 | 第22-23页 |
二、19 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第23页 |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 第24-30页 |
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 第24-26页 |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被赋予新的科学内涵 | 第26-27页 |
三、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基本条件 | 第27页 |
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 第27-30页 |
第三章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 第30-41页 |
第一节 受高等教育权的涵义、性质和特点 | 第30-36页 |
一、受教育权的涵义 | 第30-32页 |
二、受高等教育权的涵义 | 第32-34页 |
三、受高等教育权的性质 | 第34-35页 |
四、受高等教育权的特征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特征 | 第36-37页 |
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相对性 | 第36-37页 |
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 | 第37页 |
第三节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 第37-41页 |
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38页 |
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 第38-41页 |
第四章 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考察 | 第41-61页 |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的演变 | 第41-44页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招生政策 | 第41-42页 |
二、“文革”期间的招生政策 | 第42-43页 |
三、改革开放后的招生政策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表现 | 第44-53页 |
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省际差距 | 第44-47页 |
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 | 第47-49页 |
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社会阶层差距 | 第49-51页 |
四、高中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 | 第51-53页 |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形成原因 | 第53-61页 |
一、经费原因 | 第53-56页 |
二、高校政策和制度性原因 | 第56-59页 |
三、其他原因 | 第59-61页 |
第五章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对策 | 第61-71页 |
第一节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经费投入上保证入学机会公平 | 第61-64页 |
一、强化政府责任,确保法定经费足额到位 | 第61-62页 |
二、调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各类高校的投入 | 第62-63页 |
三、健全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 第63-64页 |
第二节 调整高等教育政策,在政策上保证入学机会公平 | 第64-68页 |
一、调整高校收费标准 | 第64-66页 |
二、实施向中西部“倾斜”的高等教育政策 | 第66-67页 |
三、大力促进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 第67-68页 |
第三节 完善高校资助制度和弱势群体补偿机制 | 第68-71页 |
一、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 | 第69-70页 |
二、高校应主动采取帮困扶贫措施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