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纠纷及其处理机制的历史考察 | 第11-39页 |
一、纠纷及其根源 | 第11-20页 |
(一) 纠纷涵义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 社会纠纷的种类 | 第12-15页 |
(三) 社会纠纷产生的根源 | 第15-20页 |
二、纠纷处理机制 | 第20-24页 |
(一) 纠纷的处理 | 第20-21页 |
(二) 纠纷处理机制 | 第21-24页 |
三、不同社会形态中的纠纷处理机制 | 第24-31页 |
(一) 封建法时期 | 第25-27页 |
(二) 晚清至民国时期 | 第27-29页 |
(三)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 第29-30页 |
(四) 中国传统社会纠纷处理机制的特点 | 第30-31页 |
四、不同权利救济模式下的纠纷处理机制 | 第31-39页 |
(一) 自力救济 | 第32-33页 |
(二) 社会救济 | 第33-37页 |
(三) 公力救济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政府在纠纷处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39-63页 |
一、政府与社会 | 第39-49页 |
(一) 政府涵义的界定 | 第39-41页 |
(二) 政府与社会关系分析 | 第41-49页 |
二、纠纷与社会稳定 | 第49-53页 |
(一) 社会稳定是生产发展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 第49-52页 |
(二) 各类纠纷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予以预防和处理的必要性 | 第52-53页 |
三、政府在社会纠纷处理中的地位 | 第53-60页 |
四、政府在社会纠纷处理中的作用 | 第60-63页 |
第三章 纠纷及纠纷处理的现状分析 | 第63-82页 |
一、当前社会纠纷的现状 | 第63-65页 |
(一) 民事纠纷占主导地位 | 第63页 |
(二) 群体性问题突出 | 第63-64页 |
(三) 纠纷类型复杂多样 | 第64页 |
(四) 纠纷处理的对抗性及难度相对较大 | 第64-65页 |
二、已有的纠纷处理模式及其评析 | 第65-75页 |
(一) 已有的纠纷处理模式 | 第66-67页 |
(二) 公众的选择及其趋势 | 第67-70页 |
(三) 已有的纠纷处理机制不能满足社会的制度需求 | 第70-71页 |
(四) 已有纠纷处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1-73页 |
(五) 已有纠纷处理机制的困境 | 第73-75页 |
三、政府在纠纷处理中的作用与司法作用的协调 | 第75-82页 |
(一) 如何正确处理保护当事人诉权与提倡政府行政处理的关系 | 第76-77页 |
(二) 正确处理行政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其与诉讼的有机衔接 | 第77-78页 |
(三) 正确对待行政裁决的法律效力,科学构建行政裁决与诉讼的协调机制 | 第78-82页 |
第四章 政府处理纠纷的模式架构 | 第82-109页 |
一、西方国家政府处理纠纷的主要模式 | 第82-86页 |
(一) 英国行政裁判所模式 | 第82-84页 |
(二) 美国的行政法官模式 | 第84-86页 |
二、我国政府处理纠纷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第86-89页 |
(一) 我国政府处理纠纷的主要模式 | 第86-87页 |
(二) 政府处理社会纠纷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87-89页 |
三、我国政府处理纠纷的模式架构 | 第89-109页 |
(一) 建立多元的社会纠纷处理的行政机制 | 第95-96页 |
(二) 扩大社会纠纷处理机制的行政处理范围 | 第96-97页 |
(三) 建立系统的社会纠纷处理的行政机制 | 第97-109页 |
第五章 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的设立 | 第109-136页 |
一、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 | 第109-113页 |
二、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设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13-118页 |
三、和谐社会与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 | 第118-121页 |
四、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的设立 | 第121-136页 |
(一) 外国的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 | 第121-127页 |
(二) 我国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的设立 | 第127-136页 |
结语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45-146页 |
论文摘要 | 第146-151页 |
Abstract | 第151-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