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4页 |
(一) 人格化权威之式微与非人格化权威之难立——从刘涌案说起 | 第10-12页 |
(二) 法律权威表现为民众对法律的尊重和服从——辛普森案给我们的启示 | 第12-14页 |
二、法律权威问题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三、本文的核心观点及论证框架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法律权威释义 | 第22-39页 |
一、法律权威的内涵 | 第22-27页 |
(一) 法律的基本界定 | 第22-23页 |
(二) 权威的基本界定 | 第23-26页 |
(三) 法律权威内涵的基本界定 | 第26-27页 |
二、法律权威的性质、特征和内容 | 第27-33页 |
(一) 法律权威的性质 | 第27-31页 |
(二) 法律权威的特征 | 第31-32页 |
(三) 法律权威的内容 | 第32-33页 |
三、几组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33-39页 |
(一) 法律权威性与法律合法性 | 第33-35页 |
(二) 法律权威性与法律有效性 | 第35-36页 |
(三) 法律权威与立法权威、执法权威和司法权威 | 第36-37页 |
(四) 法律权威与政治权威、组织权威和个人权威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法律权威根源的探究 | 第39-69页 |
一、西方法哲学理论对法律权威根源的探究 | 第39-56页 |
(一) 自然法学派对法律权威根源的探究 | 第39-44页 |
(二) 分析实证法学派对法律权威根源的探究 | 第44-48页 |
(三) 社会法学派对法律权威根源的探究 | 第48-51页 |
(四) 后现代法学——法律权威根源探究的哲学转向 | 第51-55页 |
(五) 西方法哲学诸流派探究法律权威根源的理论贡献 | 第55-56页 |
二、传统中国社会法律权威根源的探究 | 第56-60页 |
(一) 传统中国社会法律权威的双重根源 | 第56-59页 |
(二) 双重根源的现代意义 | 第59-60页 |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对法律权威根源的探究 | 第60-6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对法律权威根源的分析 | 第60-65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探究法律权威根源的贡献 | 第65-69页 |
第三章 法律权威的构成、确立及基本价值 | 第69-109页 |
一、法律权威的构成 | 第69-82页 |
(一) 法律权威构成的基本要素 | 第69-73页 |
(二) 法律权威构成的历史形态 | 第73-78页 |
(三) 法律权威构成的性质及其演变 | 第78-80页 |
(四) 对于树立法律权威的启示 | 第80-82页 |
二、法律权威确立的心理过程和机制 | 第82-99页 |
(一) 心理学理论对服从行为产生的分析 | 第82-87页 |
(二) 法律权威确立的心理机制及其过程 | 第87-99页 |
三、法律权威的基本价值 | 第99-109页 |
(一) 法律权威是法律实现的直接要求 | 第99-103页 |
(二) 法律权威是平衡利益冲突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 第103-105页 |
(三) 法律权威是实现法治的基本前提 | 第105-109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的现实依据和一般模式 | 第109-129页 |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是树立法律权威的现实依据 | 第109-117页 |
(一) 人际关系结构的转型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内在依据 | 第109-112页 |
(二) 利益关系结构的转型是树立法律权威的根本依据 | 第112-114页 |
(三) 公民与国家关系结构的转型是树立法律权威的直接依据 | 第114-117页 |
二、走向理解模式的法律权威 | 第117-129页 |
(一) 理解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17-120页 |
(二) 理解模式的方法论依据 | 第120-123页 |
(三) 理解模式的基本规定性 | 第123-129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的构想 | 第129-185页 |
一、和谐法治理念是树立法律权威的思想基础 | 第129-138页 |
(一) 和谐法治理念的形成 | 第129-130页 |
(二) 和谐法治理念的价值指向 | 第130-134页 |
(三) 和谐法治理念的实践指向 | 第134-138页 |
二、民主宪政是树立法律权威的政治条件 | 第138-153页 |
(一) 民主在树立法律权威中的作用和限度 | 第138-143页 |
(二) 以民主促进法律权威树立的实践指向 | 第143-149页 |
(三) 宪政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制度要求 | 第149-153页 |
三、法律信任文化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基本保障 | 第153-161页 |
(一) 对建构法律信仰文化之主张的反思 | 第153-155页 |
(二) 法律信任的基本规定性 | 第155-157页 |
(三) 法律信任的作用机制 | 第157-161页 |
四、良法是树立法律权威的根本前提 | 第161-185页 |
(一) 法律良善的基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内在要求 | 第162-166页 |
(二) 法律良善的关键——兼容与平衡多元利益和价值 | 第166-170页 |
(三) 法律良善的制度指向——建构以权利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 第170-181页 |
(四) 法律良善的外在依据——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 第181-185页 |
结语 | 第185-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20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200-201页 |
论文摘要 | 第201-207页 |
ABSTRACT | 第207-214页 |
后记 | 第214-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