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抵抗:东北沦陷区报纸文学副刊的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以《大同报》为样本的历史考察
内容提要 | 第1-11页 |
前言 | 第11-30页 |
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不完整性 | 第11-13页 |
二、对东北沦陷区文学的多重界定 | 第13-22页 |
三、对东北沦陷区文学的总体评论 | 第22-30页 |
第一章 “报端文艺”:特殊时代承担特殊使命 | 第30-57页 |
第一节 文学副刊的地位与作用 | 第30-35页 |
一、什么是文学副刊 | 第30-31页 |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载体 | 第31-32页 |
三、长期支撑东北沦陷区文学 | 第32-34页 |
四、到报纸上寻找历史的原貌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东北沦陷区文学传播的媒介状况 | 第35-42页 |
一、电子媒介 | 第35-36页 |
二、纸质媒介 | 第36-42页 |
第三节 被过度依赖的“报端文艺” | 第42-49页 |
一、期刊缺席,副刊担纲 | 第42-45页 |
二、文学社团,寄生报纸 | 第45-47页 |
三、同人文学,幻影破灭 | 第47-49页 |
第四节 《大同报》文学副刊的样本意义 | 第49-57页 |
一、伪满洲国最具代表性的报纸 | 第50-53页 |
二、东北沦陷区文坛的“重镇” | 第53-56页 |
三、《大同报》报纸保存现状 | 第56-57页 |
第二章 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的分裂 | 第57-92页 |
第一节 作为政治符号的《大同报》 | 第57-74页 |
一、伪满洲国政府机关报 | 第57-59页 |
二、来由与变迁 | 第59-64页 |
三、社址与设备 | 第64-68页 |
四、中日籍负责人 | 第68-74页 |
第二节 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 | 第74-85页 |
一、副刊版与新闻版的分离 | 第74-77页 |
二、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的分裂 | 第77-80页 |
三、汉奸记者与汉奸文人的存在 | 第80-85页 |
第三节 《大同报》文学副刊概况 | 第85-89页 |
一、日刊(隔日刊)型 | 第85-86页 |
二、周(旬)刊型 | 第86-87页 |
三、长篇连载 | 第87-89页 |
第四节 专制强权下的生存空间 | 第89-92页 |
一、新闻检查制度 | 第89页 |
二、多重审查机关 | 第89-92页 |
第三章 前期:四个“抵抗”的副刊 | 第92-159页 |
第一节 陈华与《大同俱乐部》 | 第92-119页 |
一、与关内文学“母体”血脉相连 | 第93-100页 |
二、勇敢地抵制王道文学 | 第100-104页 |
三、作品传达出苦难意识 | 第104-105页 |
四、成为爱国作家俱乐部 | 第105-115页 |
五、主编陈华是副刊灵魂 | 第115-119页 |
第二节 北满作家群与《夜哨》 | 第119-136页 |
一、左翼作家的阵地 | 第120-124页 |
二、抵抗文学的典范 | 第124-128页 |
三、《夜哨》的自然情况 | 第128-130页 |
四、编者陈华与三郎 | 第130-134页 |
五、《夜哨》之后 | 第134-136页 |
第三节 孙陵与《满洲新文坛》 | 第136-155页 |
一、《夜哨》的精神继承者 | 第136-138页 |
二、东北爱国作家的“地盘” | 第138-142页 |
三、大主编孙陵的“处女作” | 第142-143页 |
四、抵抗文学的再次“出击” | 第143-147页 |
五、从《边声》看《满洲新文坛》 | 第147-150页 |
六、受到“国民文库征文”冲击 | 第150-152页 |
七、《满洲新文坛》的结束 | 第152-154页 |
八、逃亡上海之后的孙陵 | 第154-155页 |
第四节 《文艺》上的“纪念高尔基专号”事件 | 第155-159页 |
一、《文艺》副刊从《大同俱乐部》脱胎而来 | 第155-157页 |
二、“纪念高尔基专号”事件始末 | 第157-159页 |
第四章 中期:《文艺》副刊与文坛论争 | 第159-196页 |
第一节 《明明》出场,《文艺》失语 | 第159-161页 |
一、作家失踪与回避现实 | 第159-160页 |
二、《明明》带来的压力 | 第160-161页 |
第二节 突然狂语,争端频起 | 第161-172页 |
一、论争存在人为炒作嫌疑 | 第161-163页 |
二、《文艺》成为论争主战场 | 第163-167页 |
三、论战促使作家派别形成 | 第167-169页 |
四、这场文坛论争的价值 | 第169-171页 |
五、谁是亲日派? | 第171-172页 |
第三节 谜一样的人物 | 第172-186页 |
一、梅娘及其笔名扑朔之迷 | 第173-175页 |
二、统治者“声音”与柳龙光出场 | 第175-183页 |
三、梁山丁的粉饰诗 | 第183-186页 |
第四节 纯文学作品透露的真实 | 第186-196页 |
一、“提了一支冷讽的笔” | 第186-188页 |
二、两位“愤青” | 第188-192页 |
三、三位革命者 | 第192-194页 |
四、黑暗生活的写真 | 第194-196页 |
第五章 末期:四个“挣扎”的副刊 | 第196-229页 |
第一节 强迫转轨——从《文艺》到《艺文》 | 第197-206页 |
一、《艺文》是加强统治的信号 | 第198-200页 |
二、《艺文》是文学副刊衰落标志 | 第200-203页 |
三、无法压抑的反抗意识 | 第203-206页 |
第二节 逃亡宣言——《我们的文学》副刊 | 第206-218页 |
一、“往来无白丁” | 第207页 |
二、逃亡前的宣言与呐喊 | 第207-215页 |
三、“暗的文学”与暗的生活 | 第215-217页 |
四、“一个副刊的自杀” | 第217-218页 |
第三节 幻梦破灭——《新文坛》副刊 | 第218-225页 |
一、《新文坛》的诞生 | 第219页 |
二、失去的傲骨,还是人质的发言 | 第219-224页 |
三、被战争裹胁的文学 | 第224-225页 |
第四节 消失在战争硝烟里——《康庄》副刊 | 第225-229页 |
一、谄媚的献纳诗 | 第225-228页 |
二、湮灭在“决战”之中 | 第228-229页 |
第六章 《大同报》文学副刊的译文研究 | 第229-249页 |
第一节 高尔基的信徒——对俄苏文学的推崇 | 第229-232页 |
一、对高尔基的崇拜 | 第229-231页 |
二、对于俄苏文学的介绍 | 第231-232页 |
三、停滞于孙陵走后 | 第232页 |
第二节 滋养与侵略——日本文学的进入 | 第232-241页 |
一、吸取日本文学的养分 | 第233-234页 |
二、雪笠与“士兵三部曲”——关于“笔部队” | 第234-237页 |
三、梅娘与《白兰之歌》——关于“开拓文学” | 第237-241页 |
第三节 遥远的西方——欧美文学的转译现象 | 第241-244页 |
一、初期:采取意译 | 第241-242页 |
二、中期:日文转译 | 第242-243页 |
三、太平洋战争前:出现了反战作品 | 第243-244页 |
第四节 《海外文学专页》 | 第244-249页 |
一、旅日作家的园地 | 第244-245页 |
二、日本作家笔下的“满洲故事” | 第245-246页 |
三、图文并茂介绍西方作家 | 第246-247页 |
四、重视童话与漫画 | 第247-249页 |
第七章 《大同报》长篇连载研究 | 第249-265页 |
第一节 从通俗演义到侦探故事 | 第249-251页 |
一、通俗演义占据一版 | 第249-250页 |
二、来自西方的侦探故事 | 第250-251页 |
第二节 儒丐的史观与人生观 | 第251-256页 |
一、儒丐的身世 | 第252-253页 |
二、《福昭创业纪》是为政治服务的吗? | 第253-255页 |
三、看破世事的现实小说 | 第255-256页 |
四、文学生涯始于翻译 | 第256页 |
第三节 王则与《昼与夜》 | 第256-262页 |
一、《昼与夜》里的乡土世界 | 第257-259页 |
二、开启东北新文学长篇创作 | 第259-260页 |
三、作为文学活动家的王则 | 第260-262页 |
第四节 梁山丁与《绿色的谷》 | 第262-265页 |
一、未完成的巨制 | 第262-263页 |
二、大胆地暴露与揭露 | 第263-264页 |
三、直接导致了山丁逃亡 | 第264-265页 |
第八章 《大同报》征文活动研究 | 第265-284页 |
第一节 无人理睬的“愿学文会征文” | 第265-266页 |
一、遗老遗少的幻想 | 第265页 |
二、自说自话的孤寂 | 第265-266页 |
第二节 “新年征文”与“建国纪念征文” | 第266-269页 |
一、“新年征文” | 第266-268页 |
二、“建国纪念征文”(1935 年2 月) | 第268-269页 |
第三节 最具欺骗性的“满洲帝国国民文库征文” | 第269-282页 |
一、亡国教育的一着“妙棋” | 第270-273页 |
二、阴险的主办者——等待作家现身 | 第273-280页 |
三、抄袭事件频发 | 第280-282页 |
第四节 “时局悬赏”与作家心态 | 第282-284页 |
一、“时局悬赏” | 第282页 |
二、作家参与征文的心态 | 第282-284页 |
第九章 《大同报》文学副刊信息传播功能研究 | 第284-291页 |
第一节 关于笔名与本名 | 第284-286页 |
一、《新刊介绍》与《文化动静》上的笔名信息 | 第284-285页 |
二、获奖名单成为笔名线索 | 第285-286页 |
第二节 传播地方文坛信息 | 第286-291页 |
一、开设专栏及时报道文坛消息 | 第286-288页 |
二、“专辑”、“地方文坛巡礼”全面介绍地方文坛 | 第288-291页 |
结语 | 第291-296页 |
一、读报即是读史 | 第291页 |
二、正本清源 | 第291-293页 |
三、精神抵抗 | 第293-296页 |
参考文献 | 第296-309页 |
一、解放前报纸文献 | 第296页 |
二、解放前期刊文献 | 第296-297页 |
三、解放前图书文献 | 第297-300页 |
四、解放后图书文献 | 第300-304页 |
五、解放后期刊文献 | 第304-308页 |
六、相关人物访谈 | 第308-309页 |
附录一:《夜哨》副刊目录 | 第309-313页 |
附录二:《我们的文学》副刊目录 | 第313-3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319-320页 |
后记 大旅行的开始 | 第320-325页 |
论文摘要 | 第325-329页 |
Abstract | 第329-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