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范式之传统与现代的转变——既往红学研究范式综述 | 第11-23页 |
第一节 传统的红学批评方法 | 第11-16页 |
第二节 中西交融背景下的现代红学范式之出现 | 第16-23页 |
第二章 “新红学派”与杜威的实验主义 | 第23-63页 |
第一节 胡适与杜威的实验主义 | 第24-44页 |
一、胡适的中西方文化背景 | 第26-30页 |
二、胡适“新红学”的内容 | 第30-39页 |
三、“新红学”的本质:中国传统考据学与杜威实验主义的合流 | 第39-40页 |
四、对胡适“新红学”的评价:一种中西合璧的红学研究范式 | 第40-44页 |
第二节 “新红学派”的完成者俞平伯 | 第44-54页 |
一、俞平伯关于《红楼梦》风格的判断 | 第44-46页 |
二、俞平伯在《红楼梦》版本学方面的功绩 | 第46-47页 |
三、俞平伯对考证方法的发展 | 第47-52页 |
四、俞平伯对“自叙传”说态度上的变化 | 第52-53页 |
五、对俞平伯“新红学”的评价 | 第53-54页 |
第三节 “新红学派”的集大成者周汝昌 | 第54-58页 |
一、周汝昌的“新红学”体系 | 第54-56页 |
二、周汝昌对“新红学派”的继承和发展 | 第56-58页 |
第四节 “新红学派”的整体发展与评价 | 第58-63页 |
第三章 社会-政治批评范式与马克思主义 | 第63-83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政治批评范式的发展 | 第65-80页 |
一、“批俞”运动 | 第68-72页 |
二、“市民说”与“农民说” | 第72-79页 |
三、“封建社会批判说” | 第79-80页 |
第二节 对社会-政治批评范式的评价 | 第80-83页 |
第四章 价值学研究范式 | 第83-133页 |
第一节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与叔本华的意志论 | 第84-111页 |
一、《红楼梦评论》的内容 | 第85-89页 |
二、《红楼梦评论》诞生的中西交融之背景 | 第89-94页 |
三、《红楼梦评论》与叔本华的意志论 | 第94-111页 |
第二节 王国维范式的价值学意义 | 第111-113页 |
第三节 价值学范式的发展 | 第113-128页 |
一、萧条中的发展 | 第115-120页 |
二、大陆之外红学界的呼应 | 第120-124页 |
三、中断之后的承接者:刘小枫的红学研究与其基督教价值观 | 第124-128页 |
第四节 对《红楼梦》价值的一种解读 | 第128-133页 |
结论 | 第133-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7-148页 |
后记 | 第148-150页 |
论文摘要 | 第150-154页 |
ABSTRACT | 第154-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