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1章 概述 | 第16-30页 |
·多维地震动分量的研究 | 第16-17页 |
·地震作用下扭转效应的研究 | 第17-24页 |
·扭转震害 | 第17-20页 |
·引起扭转破坏的因素 | 第20页 |
·国内关于不规则结构扭转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国外关于不规则结构扭转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主要工作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第2章 空间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及动力特性分析 | 第30-47页 |
·多维地震作用下空间结构动力响应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多维抗震分析的反应谱方法 | 第31-32页 |
·多维抗震分析的时程法 | 第32页 |
·多维抗震分析的随机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 第33-35页 |
·结构分析模型 | 第33-34页 |
·空间杆件非线性恢复力模型 | 第34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4-35页 |
·数值分析方法 | 第35页 |
·材料本构关系 | 第35页 |
·钢筋混凝土框排架平面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空间框排架结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40页 |
·单元类型选择 | 第37页 |
·梁、柱单元截面单元划分形式 | 第37-38页 |
·混凝土和钢材的应力—应变模型 | 第38-39页 |
·屈服准则 | 第39页 |
·破坏准则 | 第39-40页 |
·输入地震波的选取 | 第40页 |
·结构阻尼的确定 | 第40-41页 |
·框排架结构的动力特性 | 第41-44页 |
·振动模型 | 第41-42页 |
·平面框排架结构的动力特性 | 第42-43页 |
·框排架结构的空间动力特性 | 第43-44页 |
·主要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3章 空间框排架结构多维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47-73页 |
·弹塑性阶段的结构地震反应 | 第47-55页 |
·平面框排架结构的动力反应 | 第47-50页 |
·空间整体结构的动力反应 | 第50-55页 |
·空间框排架结构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弹塑性受力分析 | 第55-66页 |
·空间结构扭转反应 | 第55-58页 |
·空间结构变形及地震效应分析 | 第58-61页 |
·空间框排架弹塑性破坏过程分析 | 第61-64页 |
·框架和排架的协同工作 | 第64-66页 |
·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 第66-70页 |
·模型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 第67页 |
·模型空间作用调整系数 | 第67-70页 |
·主要结论 | 第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第4章 框排架结构单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对比分析 | 第73-104页 |
·研究现状 | 第73-74页 |
·我国规范关于结构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与抗扭设计的规定 | 第74-75页 |
·双向地震动输入对结构的影响 | 第75-76页 |
·框排架工程实例 | 第76-77页 |
·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 | 第77-83页 |
·单、双向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地震反应 | 第77-80页 |
·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对框排架的扭转影响 | 第80-83页 |
·单双向地震输入下结构最大地震效应对比 | 第83-96页 |
·单双向地震作用效应差比 | 第83-87页 |
·双向地震作用效应最大值与单向地震作用效应最大值之比(XY/X) | 第87-90页 |
·双向地震作用效应最大值与两单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最大值之比(XY/T) | 第90-93页 |
·两单向地震作用效应最大值之比(Y/X,X/Y) | 第93-96页 |
·地震动斜向输入下框排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96-100页 |
·双向地震输入下结构反应最大值及最不利输入角 | 第97-98页 |
·框排架结构扭转最不利地震输入方向分析 | 第98-100页 |
·地面运动分量的相关性对结构反应的影响 | 第100页 |
·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第5章 框排架结构的不规则性分析 | 第104-134页 |
·平扭耦联震动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05页 |
·结构的扭转问题 | 第105-106页 |
·结构的不规则性 | 第106-110页 |
·平面不规则 | 第106-109页 |
·竖向不规则 | 第109-110页 |
·结构偏心问题 | 第110-114页 |
·影响单层偏心结构的主要参数 | 第110-112页 |
·影响多层偏心结构的主要参数 | 第112-11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14页 |
·框排架结构体系的不规则性分析 | 第114-119页 |
·平面不规则 | 第115-116页 |
·竖向不规则 | 第116-119页 |
·双向地震作用下框排架结构扭转反应影响因素 | 第119-125页 |
·框排架结构偏心分析 | 第120-121页 |
·静力偏心矩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相对偏心矩e/r对结构的扭转耦联作用 | 第122-124页 |
·强度偏心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立面不规则对框排架结构扭转反应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对位移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对地震扭转效应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框排架结构扭转效应的控制 | 第127-130页 |
·框排架结构减小扭转措施 | 第127-129页 |
·框排架结构概念设计原则 | 第129-130页 |
·主要结论 | 第130-134页 |
第6章 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34-157页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 第134-140页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解框排架结构的双向水平地震效应 | 第140-147页 |
·模态分析 | 第141页 |
·振型组合数的选取 | 第141-144页 |
·不同振型组合法分析 | 第144-146页 |
·扭转效应组合方法比较 | 第146-147页 |
·框排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 | 第147-150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147页 |
·框排架结构的性能指标 | 第147-149页 |
·柱子轴压比限定 | 第149-150页 |
·短柱和错层的构造要求 | 第150页 |
·钢筋混凝土主厂房结构设计及建议 | 第150-152页 |
·结构特点及适用范围 | 第150-151页 |
·整体结构设计、布置原则及相关建议 | 第151-152页 |
·主要结论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7页 |
第7章 空间模型拟动力试验与理论分析对比 | 第157-172页 |
·框排架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测试与理论分析对比 | 第157-159页 |
·模型结构动力特性 | 第158页 |
·原型结构动力特性 | 第158-159页 |
·空间结构动力特性的理论分析 | 第159页 |
·框排架子空间模型拟动力试验 | 第159-161页 |
·模型结构设计及试验装置 | 第159-160页 |
·模型结构试验介绍 | 第160-161页 |
·框排架空间模型结构拟动力试验与理论分析对比 | 第161-169页 |
·结构整体位移 | 第162-163页 |
·结构层间位移角 | 第163-164页 |
·结构承载能力 | 第164-165页 |
·结构滞回特性 | 第165-166页 |
·高轴压比框架柱抗震性能 | 第166-169页 |
·主要结论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2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2-177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72-176页 |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176-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78-179页 |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