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1页 |
·古塔建筑的分布和保护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我国古塔历史渊源和保护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2-15页 |
·国内外古塔保护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古塔保护理论和应用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及减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第17-25页 |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分类 | 第17页 |
·被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第17-18页 |
·消能减震的设计标准 | 第18-19页 |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及研究应用现状 | 第19-22页 |
·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研制与存在问题 | 第22-25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课题来源与背景 | 第25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第2章 广州怀圣寺光塔现状调查与动力特性测试 | 第31-47页 |
·光塔的历史文物价值 | 第31页 |
·光塔结构的构造特征 | 第31页 |
·光塔的历史变化和现状 | 第31-34页 |
·广州的抗震设防要求 | 第34页 |
·光塔抗震性能现场调查目的及内容 | 第34-35页 |
·光塔抗震性能现场调查目的 | 第34-35页 |
·光塔抗震性能现场测试的主要内容 | 第35页 |
·光塔结构砌体材料强度测试 | 第35-36页 |
·光塔动力特性现场测试 | 第36-40页 |
·测试仪器 | 第37页 |
·激振方法 | 第37页 |
·测点布置 | 第37-38页 |
·测试结果 | 第38-40页 |
·光塔结构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40-43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 第41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第3章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及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47-70页 |
·SMA丝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47-58页 |
·SMA丝试件的加工与制作 | 第47-48页 |
·SMA丝试件的拉伸试验概况 | 第48-49页 |
·SMA丝试件拉伸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9-58页 |
·SMA阻尼器性能试验研究 | 第58-66页 |
·SMA阻尼器的消能机理 | 第58-59页 |
·阻尼器的设计与制作 | 第59-60页 |
·阻尼器的试验概况 | 第60-61页 |
·阻尼器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第4章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70-86页 |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70-78页 |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本构模型的类型 | 第70-71页 |
·SMA材料的唯象理论本构模型 | 第71-78页 |
·SMA材料和阻尼器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78-83页 |
·SMA材料和阻尼器力学性能的有限元解法 | 第78-80页 |
·SMA材料和阻尼器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80-82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第5章 安装SMA阻尼器被动控制系统的光塔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法 | 第86-96页 |
·工程结构消能减震机理 | 第86-87页 |
·工程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法 | 第87-89页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87-88页 |
·时程分析法 | 第88页 |
·能量平衡法 | 第88-89页 |
·光塔结构的消能减震设计方法 | 第89-94页 |
·SMA阻尼器消能减震加固方法的优点 | 第89-90页 |
·光塔结构中SMA阻尼器的布置方法 | 第90-91页 |
·光塔结构中SMA阻尼器数量的确定 | 第91-93页 |
·确定SMA阻尼器数量的简化计算方法 | 第93-94页 |
·小结 | 第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第6章 安装SMA阻尼器被动控制系统的光塔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 第96-135页 |
·试验目的 | 第96页 |
·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96-97页 |
·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97-101页 |
·模型材料性能 | 第97-99页 |
·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99-101页 |
·SMA阻尼器被动控制系统的制作与安装 | 第101页 |
·测试系统与试验方案 | 第101-106页 |
·测试仪器 | 第101页 |
·传感器及应变片布置 | 第101-103页 |
·试验地震波选用 | 第103-104页 |
·试验工况和顺序 | 第104-106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6-132页 |
·模型结构动力特性试验结果 | 第106-114页 |
·模型结构动力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4-116页 |
·模型结构加速度反应及加速度放大系数 | 第116-126页 |
·模型结构位移反应分析 | 第126-131页 |
·SMA阻尼器被动控制系统力与行程分析 | 第131-132页 |
·小结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5页 |
第7章 安装SMA被动控制系统的光塔结构地震反应有限元分析 | 第135-152页 |
·SMA阻尼器被动控制系统的特点 | 第135-136页 |
·光塔模型结构地震反应有限元分析 | 第136-142页 |
·模型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单元选取 | 第136-137页 |
·建立模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 第137页 |
·无控和有控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137-138页 |
·光塔模型结构动力反应分析 | 第138-142页 |
·光塔原型结构地震反应有限元分析 | 第142-149页 |
·原型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单元选取 | 第142页 |
·建立原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 第142-143页 |
·无控和有控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143页 |
·光塔原型结构动力反应分析 | 第143-149页 |
·小结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2页 |
第8章 光塔结构中设置SMA阻尼器被动控制系统的优化理论与方法 | 第152-163页 |
·优化设计基本理论 | 第152-155页 |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第152-153页 |
·优化问题的分类 | 第153页 |
·优化的设计方法 | 第153-155页 |
·装有SMA阻尼器被动控制系统的光塔结构优化设计 | 第155-160页 |
·光塔结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55-157页 |
·利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光塔结构的优化设计 | 第157-158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58-160页 |
·小结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3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63-167页 |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163-165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65-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
课题项目 | 第168-169页 |
曾参加过的科研项目 | 第169-1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0-17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