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0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结构减震控制技术概述 | 第16-18页 |
·结构减震控制分类 | 第16页 |
·结构减震控制技术概况 | 第16-18页 |
·基础隔震体系的研究概况 | 第18-24页 |
·基础隔震体系的原理和特点 | 第18-20页 |
·基础隔震体系的发展概况 | 第20-23页 |
·基础隔震房屋在大震中的表现 | 第23-24页 |
·层间隔震体系的特点和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层间隔震减震体系的特点 | 第24-26页 |
·层间隔震减震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30-31页 |
·层间隔震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30页 |
·层间隔震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40页 |
第2章 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 第40-70页 |
·引言 | 第40-41页 |
·试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41-42页 |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模型设计和制作 | 第42-47页 |
·模型设计和制作 | 第42-43页 |
·模型相似系数 | 第43-44页 |
·隔震支座性能参数 | 第44-47页 |
·试验方案 | 第47-51页 |
·试验用地震波 | 第47-48页 |
·量测系统和测点布置 | 第48-50页 |
·试验工况和顺序 | 第50-51页 |
·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 第51-52页 |
·模型自振周期的确定 | 第51-52页 |
·模型动力特性分析对比 | 第52页 |
·模型地震反应和分析 | 第52-67页 |
·模型加速度反应 | 第53-57页 |
·相对位移反应和层间位移反应 | 第57-62页 |
·隔震层地震反应分析 | 第62-64页 |
·层间剪力分析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3章 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恢复力计算模型 | 第70-92页 |
·引言 | 第70页 |
·隔震装置的力学性能概述 | 第70-79页 |
·橡胶隔震支座的基本特性 | 第70-74页 |
·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 | 第74-79页 |
·隔震系统恢复力曲线评述 | 第79-85页 |
·隔震支座恢复力特性计算模型 | 第79-82页 |
·本文选用的隔震支座数值计算模型 | 第82-84页 |
·隔震支座数值计算模型与试验数据的对比 | 第84-85页 |
·层间隔震减震结构隔震层恢复力特性对比分析 | 第85-90页 |
·影响铅芯橡胶支座水平特性的主要因素 | 第85页 |
·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恢复力特性 | 第85-86页 |
·静载和动载作用下滞回曲线的对比分析 | 第86页 |
·层间隔震结构隔震层位置不同时滞回曲线的对比分析 | 第86-88页 |
·采用Bouc-Wen模型模拟层间隔震结构隔震层滞回曲线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第4章 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及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第92-112页 |
·引言 | 第92-93页 |
·层间隔震减震结构运动方程 | 第93-97页 |
·基本假定及动力分析模型选取 | 第93-94页 |
·运动方程 | 第94-97页 |
·时程分析计算方法 | 第97-100页 |
·模型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及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100-109页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100-101页 |
·动力特性分析 | 第101-103页 |
·地震反应分析 | 第103-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第5章 层间隔震减震结构主要影响参数分析 | 第112-142页 |
·引言 | 第112-113页 |
·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 | 第113-119页 |
·基础固接结构分析 | 第114-115页 |
·基础隔震结构分析 | 第115-117页 |
·层间隔震减震结构分析 | 第117-119页 |
·影响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参数分析 | 第119-138页 |
·隔震层下部结构刚度与隔震层刚度比对隔震效果的影响 | 第119-126页 |
·隔震层上部结构和隔震层刚度比对隔震效果的影响 | 第126-132页 |
·隔震层上部和下部结构质量比变化对隔震效果的影响 | 第132-138页 |
·6层框架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算例分析 | 第138-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2页 |
第6章 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参数优化分析 | 第142-178页 |
·引言 | 第142页 |
·两质点模型在简谐激励下的参数优化分析 | 第142-165页 |
·动力反应方程 | 第142-145页 |
·基础隔震结构优化分析 | 第145-146页 |
·动力调谐消振结构优化分析 | 第146-152页 |
·层间隔震结构优化分析 | 第152-165页 |
·两质点模型在随机激励下的参数优化分析 | 第165-175页 |
·随机激励下两质点体系动力反应 | 第165-167页 |
·基础隔震结构优化分析 | 第167-169页 |
·动力调谐减震结构优化分析 | 第169页 |
·层间隔震结构优化分析 | 第169-175页 |
·本章小结 | 第175-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78页 |
第7章 层间隔震减震结构工程应用实例 | 第178-196页 |
·工程概况 | 第178-179页 |
·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简化计算分析 | 第179-181页 |
·层间隔震减震结构有限元计算分析 | 第181-189页 |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 | 第181-182页 |
·地震波 | 第182-184页 |
·隔震支座的布置和选型 | 第184-185页 |
·结构水平剪力计算结果 | 第185-187页 |
·结构水平位移计算结果 | 第187-189页 |
·隔震结构抗风验算 | 第189-190页 |
·隔震结构设计 | 第190-194页 |
·上部结构设计 | 第190页 |
·下部结构及基础设计 | 第190页 |
·隔震层的连接构造措施 | 第190-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196页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96-200页 |
·全文总结 | 第196-199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199-200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00-202页 |
1. 学术论文 | 第200-201页 |
2. 科研项目 | 第201页 |
3. 科研奖励 | 第201-202页 |
致谢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