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及其保护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1 绪论第7-14页
   ·课题的提出第7-8页
     ·研究对象第7页
     ·隋唐长安城形胜保护的重要性第7-8页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8-10页
     ·理论研究背景第8-10页
     ·保护工作背景第10页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11-13页
   ·本论文有关的基本概念之界定第13-14页
2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的构成第14-37页
   ·自然形胜的含义第14页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的构成第14-30页
     ·自然环境层面的形胜第14-19页
     ·城市空间营建层面的形胜第19-30页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总结第30-34页
     ·龙首原与南山第30-31页
     ·六坡与高岗第31-32页
     ·东南与西南方位的处理第32-33页
     ·八水与隙地第33-34页
   ·隋唐长安城形胜思想的总结第34-35页
   ·小结第35-37页
3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的价值评价第37-41页
   ·评价体系的建立第37-38页
     ·历史价值第37页
     ·审美和艺术价值第37页
     ·科学研究价值第37页
     ·社会价值第37页
     ·保护利用价值第37-38页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的价值第38-39页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第38-39页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的科学研究价值第39页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的社会价值第39页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的保护利用价值第39页
   ·小结第39-41页
4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现状第41-83页
   ·龙首原与南山的现状研究第41-44页
     ·龙首原现状概述第41-42页
     ·南山现状概述第42-43页
     ·龙首原与南山现状评价第43-44页
   ·东南与西南的现状研究第44-47页
     ·隋唐长安城东南隅现状第44-45页
     ·隋唐长安城西南隅现状第45-46页
     ·长安城东南隅与西南隅现状评价第46-47页
   ·八水与隰地的现状研究第47-54页
     ·八水现状研究第47-49页
     ·五渠现状研究第49-51页
     ·主要池沼现状研究第51-52页
     ·八水与隰地现状评价第52-54页
   ·六坡与高岗现状研究第54-76页
     ·六坡遗存现状概述第54-55页
     ·六坡与高岗现状调研总结第55-64页
     ·六坡与高岗现状分类研究第64-75页
     ·六坡与高岗遗存现状评价第75-76页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保护现状第76-81页
   ·小结第81-83页
5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保护理念与方法探讨第83-101页
   ·国际保护的经验借鉴第83-86页
     ·国外历史城市中近似于"形胜"环境第83-84页
     ·国外保护方法第84-86页
   ·国内保护的案例分析第86-89页
     ·北京莲花池与城市水系的恢复第86-88页
     ·西安的探索第88-89页
   ·国际遗产保护理论的新思想——《西安宣言》的启示第89-90页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保护理论框架的建立第90-100页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保护的战略目标第90页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保护意义与面临挑战的再认识第90-91页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保护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第91-92页
     ·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保护的方法第92-100页
   ·小结第100-101页
6 结论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8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8-109页
图表目录第109-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种植文化研究--以唐华清宫为例
下一篇:黄帝陵风景名胜区空间格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