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风景名胜区空间格局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背景及课题提出 | 第8页 |
·研究对象,意义及内容 | 第8-10页 |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黄帝陵的历史演变、人文价值研究 | 第10页 |
·黄帝陵地理地貌与景观生态研究 | 第10-11页 |
·黄帝陵保护与规划研究 | 第11-13页 |
·整体空间格局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4-15页 |
2. 黄帝陵价值构成 | 第15-24页 |
·黄帝 | 第15-16页 |
·黄帝卓越贡献 | 第16页 |
·黄帝陵祭祀发展 | 第16-19页 |
·黄帝陵祭祀人文内涵及重要影响 | 第19-20页 |
·黄帝陵价值构成要素 | 第20-24页 |
3. 黄帝陵风景名胜区空间格局 | 第24-56页 |
·黄帝陵区的自然环境 | 第24-26页 |
·地形 | 第24-25页 |
·水体 | 第25-26页 |
·植被 | 第26页 |
·气候 | 第26页 |
·黄帝陵区自然景观空间布局 | 第26-34页 |
·黄帝陵区自然生态要素构成及其分类 | 第26-32页 |
·自然景观要素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32-33页 |
·如何使陵区建设与自然景观良好结合 | 第33-34页 |
·黄帝陵区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 | 第34-42页 |
·黄帝陵人文景观资源分布 | 第34-36页 |
·黄帝陵区空间格局中存在的历史文化要素 | 第36-40页 |
·历史文化要素的特点及其之间的联系 | 第40-42页 |
·黄帝陵空间格局构成要素布局特点 | 第42-44页 |
·黄帝陵风水格局及其深层文化特质 | 第44-56页 |
·帝陵选址及古代陵墓制度 | 第44-48页 |
·传统山水理论的空间模式及其脉络 | 第48-53页 |
·黄帝陵区山水格局及其象征意义 | 第53-56页 |
4. 黄帝陵区空间格局组织结构 | 第56-79页 |
·黄帝陵区空间格局组织结构及景区构成 | 第56-61页 |
·黄帝陵空间格局组织结构 | 第56页 |
·黄帝陵景区构成 | 第56-61页 |
·祭祀空间结构分析 | 第61-68页 |
·祭祀轴线的演变 | 第61-62页 |
·祭祀轴线中重要组成要素分析 | 第62-67页 |
·祭祀轴线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67-68页 |
·拜渴空间结构分析 | 第68-72页 |
·渴陵轴线的演变 | 第68页 |
·渴陵轴线中主要构成要素分析 | 第68-71页 |
·渴陵轴线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71-72页 |
·黄帝陵空间格局所面临的矛盾及问题 | 第72-79页 |
·陵区与县城的矛盾问题 | 第72-73页 |
·陵区合理规划范围制定问题 | 第73-74页 |
·陵区范围内的景源系统评价与保护问题 | 第74-75页 |
·陵区自然生态保护问题 | 第75-76页 |
·陵区规划管理问题 | 第76-77页 |
·陵区旅游建设存在问题 | 第77-79页 |
5. 基于黄帝陵区空间格局的规划与保护研究 | 第79-97页 |
·山水格局对于规划范围界定的要求 | 第79-83页 |
·范围划定原则 | 第79页 |
·风水格局对于范围华定的要求 | 第79-82页 |
·具体划定范围 | 第82-83页 |
·山水格局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 第83-87页 |
·风水的“天人合一”思想 | 第83-84页 |
·风水学中生态思想的体现 | 第84-85页 |
·黄帝陵山水格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 第85-87页 |
·具体保护措施 | 第87-92页 |
·生态环境保护 | 第87-90页 |
·人文景观保护 | 第90-92页 |
·黄帝陵区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92-97页 |
6. 结语 | 第97-104页 |
·黄帝陵的独特价值 | 第97-98页 |
·黄帝陵空间格局 | 第98-100页 |
·黄帝陵风水格局 | 第100页 |
·黄帝陵风景名胜区空间格局限定的范围 | 第100-101页 |
·黄帝陵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发展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图表目录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与项目 | 第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