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种植文化研究--以唐华清宫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 第10-15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5页 |
·研究范围 | 第15页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文献研究 | 第15-18页 |
·实证研究 | 第18-21页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22-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3-25页 |
2 我国园林种植文化历史发展 | 第25-43页 |
·先秦至汉时期 | 第25-27页 |
·先秦至汉时期园林种植概况 | 第25-27页 |
·先秦至汉时期园林种植的特点 | 第27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27-32页 |
·魏晋南北朝园林种植概况 | 第28-31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种植的特点 | 第31-32页 |
·隋、初盛唐时期 | 第32-35页 |
·隋、初盛唐时期园林种植概况 | 第32-34页 |
·隋、初盛唐时期园林种植特点 | 第34-35页 |
·中唐至两宋时期 | 第35-39页 |
·中晚唐时期园林种植概况 | 第35-36页 |
·两宋时期园林种植概况 | 第36-38页 |
·中唐至两宋时期园林种植特点 | 第38-39页 |
·明清时期 | 第39-41页 |
·明清时期园林种植概况 | 第39-40页 |
·明清时期园林种植特点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 思想溯源——传统文化对园林种植的影响 | 第43-55页 |
·农耕文化的影响 | 第43-45页 |
·农业文明衍生的自然崇拜 | 第43-44页 |
·以农为本的生活方式 | 第44-45页 |
·儒家思想的影响 | 第45-47页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审美思想 | 第45-46页 |
·“君子比德”的价值取向 | 第46-47页 |
·道家思想的影响 | 第47-48页 |
·“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 第47页 |
·“天地有大美”的审美观 | 第47-48页 |
·佛教思想的影响 | 第48-50页 |
·“净土”景象对植物造景的影响 | 第48-49页 |
·禅宗对植物造景的影响 | 第49页 |
·佛教对植物内涵构成的影响 | 第49-50页 |
·风水思想的影响 | 第50-51页 |
·文学绘画的影响 | 第51-52页 |
·种植文化形成的思想演进过程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4 种植法式——传统种植文化空间表达途径 | 第55-89页 |
·有若自然——种植准则 | 第55-56页 |
·植物选择 | 第56-62页 |
·品种、数量:贵精不贵多 | 第56-57页 |
·形神兼备:讲究植物综合审美 | 第57-61页 |
·收四时之烂漫 | 第61-62页 |
·意境表达 | 第62-64页 |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 第63页 |
·展现诗情画意 | 第63-64页 |
·空间构图 | 第64-71页 |
·总体布局:以形媚道 | 第64-65页 |
·造景构图 | 第65-68页 |
·平面与空间 | 第68-71页 |
·种植手法 | 第71-82页 |
·典籍记载的植物配置方法及种植程式 | 第71-77页 |
·传统园林植物栽植形式 | 第77-82页 |
·中和之美——与环境的和谐 | 第82-87页 |
·与水结合 | 第82-84页 |
·与山石结合 | 第84-86页 |
·与建筑组合 | 第86-87页 |
·与道路组合 | 第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5 实证应用——传统种植文化的当代表现途径和手法 | 第89-126页 |
·对传统种植文化当代表现途径的思考 | 第89-92页 |
·当代种植设计在继承传统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89-91页 |
·传统园林与当代景观空间的比较 | 第91-92页 |
·继承传统与体现时代性 | 第92页 |
·继承和表达途径探讨 | 第92-95页 |
·“形式美”的继承 | 第93-94页 |
·“内涵美”的继承 | 第94-95页 |
·唐华清宫景观改造实证研究 | 第95-125页 |
·华清宫景观改造项目概况及思路 | 第95-98页 |
·景致分区 | 第98-102页 |
·植物品种的确定 | 第102-103页 |
·诗考——对传统文化精神表达途径的一种探讨 | 第103-106页 |
·基于诗考的种植设计 | 第106-121页 |
·竹子对诗情画意的营造 | 第121-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6 结论 | 第126-129页 |
·结论 | 第126-127页 |
·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4页 |
插图目录 | 第134-138页 |
附录1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