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8-9页 |
二、汉语中的孝文化词语及语义分析 | 第9-33页 |
(一) “孝”字探源 | 第9-10页 |
(二) 反映孝文化的词 | 第10-18页 |
(三) 反映孝文化的熟语 | 第18-29页 |
1. 反映善事父母的熟语 | 第18-21页 |
2. 反映家庭和谐观念的含“孝”熟语 | 第21-22页 |
3. 反映教育子女观念的含“孝”熟语 | 第22-23页 |
4. 反映价值判断的含“孝”熟语 | 第23-24页 |
5. 反映忠孝关系的含“孝”熟语 | 第24-29页 |
(四) “孝”与人名、地名、事物名、制度名 | 第29-33页 |
三、孝文化词语形成的原因 | 第33-35页 |
1. 经济:小农经济 | 第33-34页 |
2. 政治:宗法制度 | 第34页 |
3. 社会结构:家国一体 | 第34-35页 |
4. 政治:统治者的提倡 | 第35页 |
四、孝文化词语与汉民族文化特征 | 第35-43页 |
(一) 孝文化词语折射出汉民族重视孝的价值取向 | 第35-39页 |
1. 中国孝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 第36页 |
2. 儒家文化是汉民族价值取向形成的基础 | 第36-37页 |
3. 孝文化词和熟语透视出汉民族重视“孝”的价值取向 | 第37-38页 |
4. 重视“忠孝”整体精神,强调社会责任心 | 第38-39页 |
(二) 孝文化词语反映出的汉民族文化心理 | 第39-41页 |
1. 尊老敬长的文化心理 | 第39页 |
2. 重和谐的文化心理 | 第39-40页 |
3. 幽默和调侃的心理 | 第40-41页 |
(三) 孝文化词语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 | 第41-43页 |
1. 重视因果联系的思维方式 | 第41-42页 |
2. 重经验、好类比的思维方式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