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农家乐”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农家乐”与国外乡村旅游的关系 | 第12-13页 |
·乡村旅游的兴起 | 第13-17页 |
·国外乡村旅游兴起 | 第13-15页 |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农家乐”乡村旅游的特点 | 第17-18页 |
·“农家乐”的分类 | 第18-19页 |
·“农家乐”乡村旅游产生的因素 | 第19-22页 |
·内因 | 第19-21页 |
·外因 | 第21-22页 |
·目前农家乐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农家乐”乡村旅游规划 | 第24-32页 |
·“农家乐”景观规划的理论依据 | 第24-32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24页 |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4-25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5-28页 |
·农业系统构成理论 | 第28页 |
·旅游心理学理论 | 第28-2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30页 |
·景观学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成都锦江区三圣乡“五朵金花”“农家乐”乡村旅游开发实例研究 | 第32-46页 |
·“五朵金花”农家乐乡村旅游介绍 | 第34-41页 |
·花乡农居,活色生香 | 第35-37页 |
·荷塘月色,香远益清 | 第37-38页 |
·东篱菊园,秋色无边 | 第38页 |
·幸福梅林,疏影横斜 | 第38-39页 |
·江家菜地,返朴归真 | 第39-41页 |
·“五朵金花”规划建设的作法与举措 | 第41-43页 |
·高起点科学规划布局 | 第41页 |
·片区统一规划走规模化道路 | 第41-42页 |
·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 第42页 |
·对于文化传统和当地乡村意象的传承 | 第42页 |
·以旅带农、农旅互补并重 | 第42-43页 |
·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社保途径 | 第43页 |
·“五朵金花”农家乐开发成效 | 第43-44页 |
·锦江区“五朵金花”成功开发的启示 | 第44-46页 |
·"五朵金花"的发展理念最根本最核心就是创新务实 | 第44页 |
·在乡村景观意象的再造上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农家乐”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 第46-61页 |
·“农家乐”乡村旅游的乡村景观规划 | 第46-53页 |
·乡村景观 | 第46-50页 |
·乡村景观规划 | 第50-53页 |
·“农家乐”园区规划 | 第53-58页 |
·土地利用景观规划 | 第53-54页 |
·整体乡村景观意象重构 | 第54-55页 |
·产业适宜地带与景观规划 | 第55-56页 |
·聚落景观规划 | 第56-57页 |
·田园公园与乡村主题景观规划 | 第57页 |
·园区项目规划定性、定位与发展目标 | 第57页 |
·规划步骤 | 第57-58页 |
·“农家乐”乡村旅游旅游单元景观设计要点 | 第58-61页 |
·地形 | 第58-59页 |
·建筑 | 第59页 |
·植物 | 第59页 |
·水景 | 第59-60页 |
·景观小品 | 第60页 |
·铺装 | 第60-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