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2页 |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第12-15页 |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 第17-22页 |
·农村信用社成立的背景 | 第17页 |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征 | 第17-18页 |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背景 | 第18-19页 |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概述 | 第19-20页 |
·杨凌农村信用社发展情况概述 | 第20页 |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利条件分析 | 第20-22页 |
·国家给予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 第21页 |
·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 第21页 |
·农村信用社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杨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2-28页 |
·杨凌示范区经济发展状况 | 第22-23页 |
·杨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第23-26页 |
·当前杨凌区农村信用联社支持“三农”的现状 | 第23页 |
·杨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第23-26页 |
·杨凌农村信用社改革对杨凌地区经济的促进情况 | 第26-27页 |
·杨凌农村信用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杨凌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28-32页 |
·经营定位是合作性质还是商业化性质矛盾显著 | 第28页 |
·管理层过于臃肿,“官办”色彩浓厚,办事效率低下 | 第28-29页 |
·信贷品种单一,贷款管理模式僵化 | 第29-30页 |
·历史形成的经营包袱过重 | 第30页 |
·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能与信用社的发展相适应 | 第30-31页 |
·结算渠道不畅通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 第32-39页 |
·世界范围内信用社的分布情况 | 第32页 |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 | 第32-37页 |
·德国”金字塔”式体制模式与特点 | 第32-34页 |
·美国多元复合模式 | 第34-35页 |
·日本协同组合—“二二三”模式 | 第35-37页 |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37-39页 |
·政府的扶持政策 | 第37页 |
·具有严密的审计监督系统和风险防范系统 | 第37-38页 |
·完善的法制环境 | 第38-39页 |
第六章 国内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模式与主要经验 | 第39-49页 |
·合作制模式-江苏模式 | 第39-43页 |
·江苏地区整体经济概况 | 第39-40页 |
·江苏省农信社改革试点取得的成就 | 第40-41页 |
·江苏省改革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3页 |
·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常熟、张家港、江阴三市模式 | 第43-46页 |
·苏南地区的整体经济概况 | 第43-44页 |
·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模式的优点 | 第44-45页 |
·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46页 |
·农村合作银行模式-浙江鄞州模式 | 第46-48页 |
·浙江鄞州地区的整体经济概况 | 第46页 |
·浙江鄞州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 | 第46-47页 |
·农村合作银行模式的优点 | 第47页 |
·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7-48页 |
·三种产权制度形式比较与主要经验 | 第48-49页 |
第七章 深化杨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建议与对策 | 第49-55页 |
·选择好经营模式,明确经营方向,政府扶持政策 | 第49-50页 |
·强化管理,提高效率,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 第50-51页 |
·不断创新支农信贷品种,建立金融立法的支持 | 第51-52页 |
·处置不良资产,保证贷款质量,建立保险制度 | 第52-53页 |
·提高农村信用社人员的整体素质 | 第53页 |
·加快电子化步伐,完善农村信用社结算体系 | 第53-55页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