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引言 | 第13-23页 |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概述 | 第13-16页 |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概念和特点 | 第13-14页 |
·悬臂浇筑施工法 | 第14-16页 |
·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概述 | 第16-19页 |
·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的意义 | 第16-17页 |
·施工控制的内容 | 第17-18页 |
·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发展概况 | 第18-19页 |
·混凝土收缩徐变理论概述 | 第19-21页 |
·混凝土徐变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基本概念 | 第21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23-45页 |
·概述 | 第23页 |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梁施工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 | 第23-25页 |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梁施工控制的特点 | 第23-24页 |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梁施工控制的基本组成 | 第24-25页 |
·桥梁施工控制方法分类 | 第25-27页 |
·开环控制 | 第25页 |
·闭环控制 | 第25-26页 |
·自适应控制 | 第26-27页 |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模拟分析方法 | 第27-34页 |
·正装计算法 | 第27-28页 |
·倒拆计算法 | 第28-29页 |
·无应力状态法 | 第29页 |
·正装计算法、倒装计算法及无应力状态法的优缺点 | 第29-33页 |
·算法的选择 | 第33-34页 |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梁的施工中的挠度分析与控制 | 第34-37页 |
·立模标高的确定 | 第34页 |
·悬臂施工中的挠度研究 | 第34-35页 |
·阶段挠度分析 | 第35-36页 |
·累积挠度分析 | 第36-37页 |
·模型参数调整的原则 | 第37页 |
·参数识别方法 | 第37-42页 |
·最小二乘法 | 第37-38页 |
·卡尔曼参数估计法 | 第38-41页 |
·BP神经网络 | 第41-42页 |
·误差分析 | 第42页 |
·灰色系统理论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中的应用 | 第42-44页 |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42-43页 |
·桥梁结构施工过程模拟分析计算 | 第43页 |
·每节段最优施工预拱度的确定 | 第43-44页 |
·灰色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3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理论 | 第45-60页 |
·概述 | 第45页 |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基础理论 | 第45-47页 |
·混凝土的收缩 | 第45-46页 |
·混凝土的徐变 | 第46-47页 |
·影响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因素 | 第47-50页 |
·混凝土收缩的影响因素 | 第47-48页 |
·混凝土徐变的影响因素 | 第48-50页 |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计算理论 | 第50-54页 |
·混凝土收缩的计算理论 | 第50-51页 |
·混凝土徐变的计算理论 | 第51-54页 |
·混凝土徐变的计算模型 | 第54-58页 |
·CEB-FIP(MC90)模型(CEB-FIP Model Code,1990) | 第54-56页 |
·ACI209R模型(ACI Committee 209,2000) | 第56页 |
·B3模型 | 第56-58页 |
·收缩徐变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 第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4 温福铁路田螺大桥的施工控制研究 | 第60-94页 |
·田螺大桥概况 | 第60-63页 |
·田螺大桥的施工控制系统 | 第63页 |
·控制方法 | 第63页 |
·主要内容 | 第63页 |
·主要目标 | 第63页 |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3-66页 |
·单元类型 | 第63-65页 |
·材料类型 | 第65页 |
·边界条件及加载 | 第65-66页 |
·施工过程的划分 | 第66页 |
·成桥阶段仿真计算分析 | 第66-70页 |
·设计荷载 | 第66-67页 |
·成桥阶段内力及应力计算结果 | 第67-70页 |
·成桥阶段稳定性分析 | 第70-76页 |
·概述 | 第70-71页 |
·稳定性分析的求解方法 | 第71-72页 |
·第一类稳定的线弹性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72-73页 |
·稳定系数计算 | 第73-76页 |
·田螺大桥线形控制 | 第76-83页 |
·标高控制原理 | 第77页 |
·测点布置 | 第77-78页 |
·观测时间与项目 | 第78页 |
·线形控制 | 第78-83页 |
·应力监控 | 第83-93页 |
·传感器的选择 | 第83-84页 |
·振铉应变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第84-85页 |
·振铉应变传感器的计算公式 | 第85-86页 |
·田螺大桥的控制截面及测点布置 | 第86-87页 |
·应变观测数据处理 | 第87-88页 |
·应力测量 | 第88-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5 温福铁路田螺大桥的收缩徐变效应分析 | 第94-111页 |
·运营期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桥梁长期变形的影响 | 第94-97页 |
·不同计算模式的比较 | 第95-96页 |
·不同时间点的比较 | 第96-97页 |
·收缩徐变对主梁内力的影响 | 第97-104页 |
·不同计算模式的比较 | 第97-100页 |
·不同时间点的比较 | 第100-102页 |
·由收缩徐变引起的内力 | 第102-104页 |
·收缩徐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4-110页 |
·相对湿度影响分析 | 第104-106页 |
·加载龄期影响分析 | 第106-107页 |
·预应力大小 | 第107-110页 |
·小结 | 第110-11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结论 | 第111页 |
·展望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作者简历 | 第116-11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