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弱势群体的基本理论 | 第10-19页 |
(一) 弱势群体的含义 | 第10-11页 |
(二) 弱势群体的构成 | 第11-13页 |
1. 生理原因形成的弱势群体 | 第11-12页 |
2. 社会和经济原因形成的弱势群体 | 第12页 |
3. 自然原因形成的弱势群体 | 第12-13页 |
(三) 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1. 经济利益的贫困性 | 第13页 |
2. 文化素质的低水平性 | 第13页 |
3. 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 | 第13-14页 |
4. 政治参与的边缘性 | 第14页 |
5. 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性 | 第14页 |
(四) 弱势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 | 第14-16页 |
1. 体制改革不可免 | 第14-15页 |
2. 社会结构不衡等 | 第15页 |
3. 制度设计不合理 | 第15-16页 |
4. 自身条件不适应 | 第16页 |
(五) 弱势群体应受重点保护的权利 | 第16-19页 |
1. 生存权 | 第16-17页 |
2. 劳动权 | 第17页 |
3. 受教育权 | 第17页 |
4. 法律援助权 | 第17-18页 |
5. 政治参与权 | 第18-19页 |
二、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的价值分析 | 第19-26页 |
(一) 法理价值——实现法律实质正义 | 第19-20页 |
(二) 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第20-23页 |
1.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 第21页 |
2. 有利于促进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 第21-22页 |
3. 有利于推动我国民主化、法治化进程 | 第22页 |
4. 有利于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 | 第22-23页 |
(三) 政治价值——政府存在的合法基础 | 第23-24页 |
(四) 人文价值——人类自身的普遍关照 | 第24-26页 |
三、我国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的现状 | 第26-35页 |
(一) 我国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取得的成绩 | 第26-31页 |
1.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立法不断增加 | 第26-29页 |
2. 弱势群体权利司法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 | 第29-30页 |
3.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执法效果比较明显 | 第30-31页 |
(二) 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1. 受保护的弱势群体范围较狭窄 | 第31页 |
2. 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 第31-32页 |
3. 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够有力 | 第32页 |
4. 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援助不到位 | 第32-33页 |
5. 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33页 |
6. 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制度安排存在缺陷 | 第33-35页 |
四、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的理念更新与制度完善 | 第35-46页 |
(一) 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的理念应当更新 | 第35-36页 |
1. 公平理念 | 第35页 |
2. 良法理念 | 第35-36页 |
3. 特殊保护理念 | 第36页 |
4. 以人为本理念 | 第36页 |
(二) 健全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法律体系 | 第36-37页 |
1. 明确宪法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核心地位 | 第36-37页 |
2. 制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法 | 第37页 |
3. 继续完善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单行法 | 第37页 |
(三) 完善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 第37-39页 |
1. 构建立体式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38页 |
2. 健全“富人”完税制度 | 第38-39页 |
(四) 健全促进弱势群体能力发展的法律制度 | 第39-41页 |
1.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保障制度 | 第39-40页 |
2. 弱势群体就业指导和服务制度 | 第40页 |
3. 弱势群体成人职业培训制度 | 第40-41页 |
4. 劳动力自由流动与户籍制度 | 第41页 |
(五) 完善促进弱势群体权利实现的司法救助制度 | 第41-43页 |
1. 违法审查机制 | 第41-42页 |
2. 侵权惩处机制 | 第42页 |
3. 法律援助制度 | 第42-43页 |
(六) 完善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诉求表达法律制度 | 第43-46页 |
1. 结社制度 | 第43-44页 |
2. 信访制度 | 第44页 |
3. 政治参与制度 | 第44-45页 |
4.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