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糖性白内障相关方法、模型的优化及建立 | 第11-50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第一节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筛选方法的优化及方法学评价 | 第14-24页 |
·实验材料 | 第14-15页 |
·实验方法 | 第15-18页 |
·实验结果 | 第18-23页 |
·反应体系涉及溶液的全波长扫描 | 第18-20页 |
·反应终止方法比较 | 第20页 |
·大鼠晶状体醛糖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 第20-21页 |
·平行性评价 | 第21页 |
·稳定性评价 | 第21-22页 |
·方法可靠性考察 | 第22-23页 |
·样品筛选结果 | 第23页 |
·实验结论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大鼠、兔、犬及人四种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 第24-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实验结果 | 第26-30页 |
·原代培养大鼠LECs的生长特点 | 第26-27页 |
·原代培养兔LECs的生长特点 | 第27-28页 |
·原代培养犬LECs的生长特点 | 第28-29页 |
·原代培养人LECs的生长特点 | 第29-30页 |
·实验结论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晶状体离体培养方法探索及相关模型建立 | 第31-37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实验结果 | 第33-36页 |
·大鼠、兔及犬晶状体离体培养方法的建立 | 第33-34页 |
·大鼠晶状体离体渗透性膨胀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大鼠晶状体离体硒性混浊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大鼠晶状体离体氧化性混浊模型的建立 | 第36页 |
·实验结论 | 第36-37页 |
第四节 糖性白内障及硒性白内障相关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37-45页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实验结果 | 第39-44页 |
·半乳糖性大鼠白内障形成过程 | 第39-41页 |
·糖尿病性大鼠白内障形成过程 | 第41-42页 |
·亚硒酸钠性大鼠白内障形成过程 | 第42-43页 |
·硒酸钠性大鼠白内障存在不稳定现象 | 第43-44页 |
·实验结论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第二部分 糖性白内障渗透性膨胀的发生及相关机制研究 | 第50-105页 |
前言 | 第50-53页 |
第一节 半乳糖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 | 第53-68页 |
·实验材料 | 第53-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60页 |
·实验结果 | 第60-67页 |
·引物特异性鉴定 | 第60-62页 |
·半乳糖对兔LECs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62页 |
·浓度梯度半乳糖对原代培养兔LECs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62-63页 |
·乳糖诱导LECs中AR、AQP0、AQP1、P-gp及Clcn3 mRNA的表达 | 第63-65页 |
·半乳糖对兔LECs中AR、AQP1及P-gp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5-67页 |
·实验结论 | 第67-68页 |
第二节 半乳糖诱导离体晶状体渗透性膨胀的机制研究 | 第68-81页 |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实验方法 | 第69-73页 |
·实验结果 | 第73-80页 |
·半乳糖对离体培养大鼠晶状体重量及直径的影响 | 第73-74页 |
·半乳糖对离体培养大鼠晶状体AR活性及半乳糖醇含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半乳糖对离体培养大鼠晶状体GSH、T-SH及Pro-SH含量的影响 | 第75-77页 |
·半乳糖对离体培养大鼠晶状体WSP及USP含量的影响 | 第77-78页 |
·半乳糖诱导大鼠晶状体AR、AQP0、AQP1、P-gp及Clcn3 mRNA的表达 | 第78-80页 |
·实验结论 | 第80-81页 |
第三节 两种糖性白内障大鼠模型晶状体渗透性膨胀的机制研究 | 第81-100页 |
·实验材料 | 第81页 |
·实验方法 | 第81-82页 |
·实验结果 | 第82-99页 |
·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混浊度及渗透性膨胀相关指标变化 | 第82-90页 |
·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混浊度及渗透性膨胀相关指标变化 | 第90-99页 |
·实验结论 | 第99-100页 |
讨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第三部分 中药复方提取物ZM抗糖性白内障的相关研究 | 第105-127页 |
前言 | 第105-106页 |
第一节 中药复方ZM对AR的抑制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106-110页 |
·实验材料 | 第106-107页 |
·实验方法 | 第107-108页 |
·实验结果 | 第108-109页 |
·中药复方ZM对正常大鼠晶状体AR的抑制活性 | 第108页 |
·中药复方ZM对正常小鼠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的拮抗作用 | 第108-109页 |
·实验结论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中药复方ZM对大鼠晶状体离体渗透性膨胀的影响 | 第110-114页 |
·实验材料 | 第110页 |
·实验方法 | 第110-111页 |
·实验结果 | 第111-113页 |
·ZM对离体渗透性膨胀晶状体重量及直径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ZM对离体渗透性膨胀晶状体AR活性及半乳糖醇含量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实验结论 | 第113-114页 |
第三节 中药复方ZM对大鼠半乳糖性及STZ糖尿病性白内障的药效学观察 | 第114-126页 |
·实验材料 | 第114页 |
·实验方法 | 第114-116页 |
·实验结果 | 第116-125页 |
·滴眼给予ZM对半乳糖性大鼠白内障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灌胃给予ZM对半乳糖性大鼠白内障的影响 | 第119-122页 |
·滴眼给予ZM对糖尿病性大鼠白内障的作用 | 第122-125页 |
·实验结论 | 第125-126页 |
讨论 | 第126-127页 |
第四部分 DG抗糖性白内障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讨 | 第127-158页 |
前言 | 第127-128页 |
第一节 DG对AR抑制活性的研究 | 第128-130页 |
·实验材料 | 第128页 |
·实验方法 | 第128-129页 |
·实验结果 | 第129页 |
·实验结论 | 第129-130页 |
第二节 DG对离体大鼠晶状体渗透性膨胀的影响 | 第130-136页 |
·实验材料 | 第130页 |
·实验方法 | 第130-131页 |
·实验结果 | 第131-135页 |
·DG对离体渗透性膨胀晶状体重量和直径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DG对离体渗透性膨胀晶状体AR活性及半乳糖醇含量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DG对离体渗透性膨胀晶状体GSH、pro-SH和T-SH含量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DG对离体渗透性膨胀晶状体WSP和USP含量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实验结论 | 第135-136页 |
第三节 DG对半乳糖性及糖尿病性大鼠白内障的延缓作用 | 第136-157页 |
·实验材料 | 第136页 |
·实验方法 | 第136-138页 |
·实验结果 | 第138-156页 |
·滴眼给予DG对半乳糖性大鼠白内障的影响 | 第138-141页 |
·口服给予DG对半乳糖性大鼠白内障的影响 | 第141-149页 |
·灌胃给予DG对STZ糖尿病性大鼠白内障的影响 | 第149-156页 |
·实验结论 | 第156-157页 |
讨论 | 第157-158页 |
全文总结 | 第158-161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61-162页 |
文献综述 糖性白内障渗透性膨胀期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62-170页 |
缩略词表 | 第170-172页 |
附录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