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水稻叶片大小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稻叶的大小的相关概念及生长研究 | 第12-13页 |
·稻叶大小的遗传研究 | 第13-14页 |
·稻叶大小的定位研究 | 第14-17页 |
·稻卷叶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稻卷叶的资源 | 第17页 |
·稻卷叶的物理及生态学效应 | 第17-18页 |
·稻卷叶的遗传定位研究 | 第18-19页 |
·稻卷叶的应用 | 第19页 |
·稻叶角度及叶色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水稻剑叶角度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水稻叶色遗传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稻叶形态与理想株型的关系及研究展望 | 第21-22页 |
·水稻QTL 定位研究的原理、方法与应用 | 第22-26页 |
·水稻DNA 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 | 第22-23页 |
·QTL 定位群体 | 第23-24页 |
·QTL 定位方法 | 第24-25页 |
·QTL 定位软件和阈值 | 第25页 |
·从QTL 到基因 | 第25-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水稻卷叶突变体叶片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8-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水稻材料 | 第28-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田间试验与性状考察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亲本与F_1 代剑叶的卷曲度 | 第29-30页 |
·F_2 代的剑叶卷曲度 | 第30页 |
·BC_1F_1 代剑叶的卷曲度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水稻超长剑叶突变体叶片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33-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水稻材料 | 第33页 |
·杂交组合配制 | 第33-34页 |
·田间试验与性状考察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超长剑叶突变体叶片性状在亲本间及F_1 代的表现 | 第34-35页 |
·超长剑叶突变体叶片性状F_2 代的表现 | 第35-36页 |
·超长剑叶突变体叶片性状BC_1F_1 代的表现 | 第36-37页 |
·超长剑叶突变体F_2 代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水稻超宽剑叶突变体叶片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38-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水稻材料 | 第38页 |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田间试验与性状考察 | 第39页 |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超宽剑叶突变体不同组合亲本及F_1 代叶片形态性状的表现 | 第39-40页 |
·超宽剑叶突变体各组合F_2 代剑叶性状的分离表现 | 第40-41页 |
·超宽剑叶突变体各组合F_2 群体剑叶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不同环境下两个DH 群体剑叶性状的QTL 定位 | 第43-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田间性状调查 | 第44页 |
·分析方法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3页 |
·不同环境下剑叶各性状在亲本及DH 群体中的表现 | 第44-45页 |
·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下5 个剑叶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50页 |
·剑叶长度QTL 定位 | 第50页 |
·剑叶宽度QTL 定位 | 第50-51页 |
·剑叶角度QTL 定位 | 第51-53页 |
·讨论 | 第53-56页 |
·定位的QTL 与前人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53-54页 |
·QTL 定位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 第54-55页 |
·株高、生育期(播始历期)与剑叶性状的关系 | 第55页 |
·剑叶长和剑叶宽QTL 位于同一位点的探讨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水稻卷叶性状的遗传分析研究 | 第56页 |
·水稻特异型剑叶的遗传分析研究 | 第56页 |
·不同环境下两个DH 群体剑叶性状的QTL 定位 | 第56-57页 |
·本研究创新点与展望 | 第57-59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57-58页 |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