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抗裂角性状的鉴定、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甘蓝型油菜裂角性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裂角性的鉴定方法 | 第12-13页 |
·裂角性的生理与分子基础 | 第13页 |
·DNA 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3-19页 |
·DNA 分子标记的分类 | 第14-15页 |
·DNA 分子标记的方法与原理 | 第15-17页 |
·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DNA 分子标记的发展方向 | 第18-19页 |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及QTL 定位 | 第19-23页 |
·QTL 定位方法原理及方法 | 第19-21页 |
·关于 QTL 的效应和互作 | 第21-22页 |
·关于QTL 的遗传鉴定 | 第22页 |
·数量性状遗传今后的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油菜QTL 定位的研究 | 第2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油菜抗裂角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25-31页 |
·前言 | 第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材料 | 第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2006 年不同材料的鉴定结果 | 第26-27页 |
·2007 年两种方法对不同材料的鉴定 | 第27-28页 |
·2008 年芥菜型油菜的鉴定结果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新品系的抗裂角性鉴定及品种筛选 | 第31-36页 |
·前言 | 第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材料 | 第31-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油菜品系抗裂角性鉴定结果 | 第32-33页 |
·适合机械化收获的油菜品系筛选 | 第33-34页 |
·筛选出的油菜品系特点 | 第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甘蓝型油菜抗裂角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36-41页 |
·前言 | 第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页 |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6 个世代单株抗裂角力值的次数分布 | 第37页 |
·遗传模型分析 | 第37-38页 |
·遗传参数的估计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甘蓝型油菜抗裂角性的QTL 分析 | 第41-51页 |
·前言 | 第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供试材料 | 第41页 |
·性状鉴定方法 | 第41页 |
·实验生化试剂 | 第41页 |
·分子标记鉴定方法 | 第41-43页 |
·数据采集及处理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基因组DNA 的质量检测 | 第44页 |
·SRAP 引物多态性分析 | 第44-45页 |
·SSR 引物多态性分析 | 第45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5-47页 |
·抗裂角性状的QTL 定位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51页 |
·不同因素对遗传连锁图谱的影响 | 第49页 |
·QTL 的效应分析 | 第49-5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