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9-34页 |
·核糖体的组成,装配及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 第9-11页 |
·核糖体的组成 | 第9页 |
·核仁及核糖体装配 | 第9-10页 |
·核糖体与肿瘤发生、细胞的生长增殖密切相关 | 第10-11页 |
·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 | 第11-23页 |
·细胞内PRMTs酶活的调控 | 第14-15页 |
·精氨酸甲基化的生物学意义 | 第15-18页 |
·PRMTs参与基因转录激活 | 第15页 |
·转录共阻抑蛋白 | 第15-16页 |
·mRNA的拼接 | 第16-17页 |
·核、胞浆穿梭 | 第17页 |
·DNA修复 | 第17页 |
·信号转导 | 第17-18页 |
·PRMTs与疾病的关系 | 第18-20页 |
·PRMTs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 第18-19页 |
·PRMTs与心血管疾病 | 第19页 |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 | 第19-20页 |
·PRMT5的功能和研究背景 | 第20-23页 |
·PRMT5是Ⅱ型甲基化转移酶 | 第20页 |
·PRMT5在进化中高度保守 | 第20页 |
·PRMT5是一个潜在的癌基因 | 第20-21页 |
·PRMT5的底物 | 第21-23页 |
·核糖体蛋白RPS10的研究背景 | 第23-30页 |
·核糖体蛋白的功能 | 第23-24页 |
·核糖体蛋白对核糖体的调控 | 第23页 |
·核糖体蛋白的其它功能 | 第23-24页 |
·核糖体蛋白与人类疾病 | 第24-27页 |
·核糖体蛋白过表达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 第25-26页 |
·核糖体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影响核糖体的发生及功能 | 第26-27页 |
·核糖体蛋白RPS10 | 第27-30页 |
·RPS10的翻译后修饰 | 第27-28页 |
·磷酸化修饰 | 第28页 |
·甲基化修饰 | 第28页 |
·RPS10在核糖体上的位置和功能 | 第28-29页 |
·RPS10与人类疾病的发生 | 第29-30页 |
·肿瘤发生 | 第29页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第29-30页 |
·多功能蛋白B23参与核糖体的发生 | 第30-34页 |
·多功能蛋白B23 | 第30页 |
·B23参与核糖体发生的装配过程 | 第30-32页 |
·与B23相互作用蛋白 | 第32-33页 |
·B23和细胞生长增殖调控、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 第33-34页 |
第二章 PRMT5与RPS10之间关系的研究 | 第34-42页 |
·材料及试剂 | 第34-36页 |
·材料 | 第34页 |
·菌株 | 第34页 |
·细胞系 | 第34页 |
·试剂 | 第34-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感受态细菌的制备及转化 | 第36页 |
·KCM法制备高效感受态细胞 | 第36页 |
·质粒的转化——KCM法 | 第36页 |
·RPS10重组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纯化及检测 | 第36-39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6-37页 |
·优化表达纯化 | 第37-38页 |
·检测——SDS-PAGE蛋白电泳和免疫印迹实验体系 | 第38-39页 |
·PRMT5对RPS10的甲基化实验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PRMT5可以甲基化RPS10的158和160位精氨酸 | 第40-42页 |
·RPS10蛋白R158和R160在体内也可PRMT5被甲基化 | 第42页 |
第三章 RPS10与B23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42-50页 |
·材料及试剂 | 第43-44页 |
·材料 | 第43页 |
·菌株 | 第43页 |
·细胞系 | 第43页 |
·试剂 | 第43-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B23重组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纯化及检测 | 第44-45页 |
·细胞培养及转染 | 第45页 |
·免疫荧光实验 | 第45-46页 |
·瞬时转染的免疫荧光实验 | 第45页 |
·RPS10-Myc稳定细胞株的免疫荧光实验 | 第45-46页 |
·关于激光共聚焦图像系统的说明 | 第46页 |
·RPS10和B23细胞内免疫共沉淀 | 第46-47页 |
·GST Pull-down分析B23和RPS10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RPS10是一个新的B23结合蛋白 | 第47-48页 |
·RPS10的甲基化影响其和B23的结合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RPS10是PRMT5一个新的酶活底物 | 第50页 |
·B23选择性结合甲基化的RPS10并储存在核仁颗粒区 | 第50-51页 |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