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犯罪情节之概述 | 第18-52页 |
第一节 刑法学界有关情节概念的主要观点评析 | 第18-27页 |
一、有关情节概念的主要观点 | 第18-19页 |
二、对主要观点的评析 | 第19-21页 |
三、共识与产生分歧的问题 | 第21页 |
四、对分歧问题的解答 | 第21-27页 |
第二节 一切问题的核心:情节的本质 | 第27-44页 |
一、对通说之情节概念的质疑 | 第27-28页 |
二、另辟蹊径——从犯罪的角度看情节的本质 | 第28-44页 |
第三节 问题的解决——犯罪情节概念的重新界定 | 第44-52页 |
一、本文的犯罪情节概念 | 第44页 |
二、本文的情节概念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44-45页 |
三、本文情节概念的意义 | 第45-49页 |
四、情节的基本特征 | 第49-52页 |
第二章 立法和司法过程中的情节及相关概念辨析 | 第52-71页 |
第一节 立法和司法过程中的情节 | 第52-58页 |
一、立法过程:归纳和类型化过程 | 第52-54页 |
二、司法过程:演绎和具体化过程 | 第54-57页 |
三、刑事立法和司法过程中情节的转化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情节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58-68页 |
一、相关名称的概念 | 第58-60页 |
二、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 第60-62页 |
三、情节与犯罪的关系 | 第62-63页 |
四、情节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 第63-68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68-71页 |
一、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抽象化 | 第68-69页 |
二、犯罪构成是犯罪情节的抽象化 | 第69页 |
三、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 第69-71页 |
第三章 对情节认识的深化——犯罪情节的分类 | 第71-107页 |
第一节 根据反映情节本质方式的分类 | 第71-72页 |
一、此种分类的相对性 | 第71-72页 |
二、三种情节之间的关系体现情节本质三个方面的关系 | 第72页 |
第二节 根据犯罪构成四个方面的分类 | 第72-89页 |
一、有关应用我国犯罪构成而非大陆法系犯罪成立体系进行分类的说明 | 第72-75页 |
二、分类的方法和意义 | 第75页 |
三、按照犯罪构成四个方面进行分类的情节的基本内容 | 第75-87页 |
四、四个方面情节之间的关系 | 第87-89页 |
第三节 根据功能的不同: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 | 第89-94页 |
一、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的概念 | 第89-91页 |
二、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的相对性 | 第91-94页 |
第四节 根据是否刑法具体规定:法定情节与酌定情节 | 第94-100页 |
一、法定情节与酌定情节的概念 | 第94-97页 |
二、法定情节与酌定情节的关系 | 第97-98页 |
三、酌定情节法定化问题分析 | 第98-100页 |
第五节 根据出现的先后:罪前、罪中和罪后情节 | 第100-107页 |
一、有关该种分类标准的说明 | 第100页 |
二、罪中、罪前和罪后情节的概念 | 第100-104页 |
三、罪前、罪中和罪后情节的区别 | 第104-107页 |
第四章 情节的适用 | 第107-137页 |
第一节 同一情节的适用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单一情节的适用 | 第109-125页 |
一、单一情节适用的含义 | 第110-111页 |
二、单一情节适用的内容 | 第111-125页 |
第三节 多个情节的适用 | 第125-137页 |
一、不属于多情节的情况 | 第125-126页 |
二、多情节适用分类 | 第126-128页 |
三、多个情节适用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 第128-129页 |
四、同向情节的适用 | 第129-130页 |
五、逆向情节的适用 | 第130-137页 |
第五章 情节的立法完善 | 第137-149页 |
一、"情节"一词使用频繁,但内涵指称并不统一,语意相对混乱 | 第137-141页 |
二、总则中情节规定较为散乱,应集中规定以方便适用 | 第141-142页 |
三、总则法定情节的功能效力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不相称 | 第142-143页 |
四、酌定情节法定化、法定情节明确化 | 第143-146页 |
五、明确规定量刑的基准点以及情节适用方法 | 第146-149页 |
结论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