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影响因素 | 第13-18页 |
·进水基质及接种污泥特性的影响 | 第14页 |
·运行负荷的影响 | 第14-15页 |
·间歇运行操作条件的影响 | 第15-17页 |
·水力剪切力的影响 | 第17-18页 |
·DO、pH 及C/N 比的影响 | 第18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 | 第18-19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分析方法 | 第21-26页 |
·试验内容 | 第21页 |
·试验装置 | 第21-23页 |
·CSTR 装置 | 第21-22页 |
·SBR 装置 | 第22-23页 |
·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常规分析项目 | 第23页 |
·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 | 第23页 |
·颗粒污泥的形态观察 | 第23-24页 |
·颗粒污泥沉降速率的测定 | 第24页 |
·胞外多聚物(EPS)的测定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连续流反应器的运行效能研究 | 第26-58页 |
·工况1 的运行效能研究 | 第26-32页 |
·试验方法及过程 | 第26-27页 |
·工况1 的COD_(cr)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27-28页 |
·工况1 的P0_4~(3-)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28-29页 |
·工况1 的NH_4~+-N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29-30页 |
·工况1 的NO_x~--N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30-32页 |
·工况2 的运行效能研究 | 第32-38页 |
·试验方法及过程 | 第32页 |
·工况2 的COD_(cr)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32-34页 |
·工况2 的TP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34-35页 |
·工况2 的NH_4~+-N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35-36页 |
·工况2 的NO_x~+-N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36页 |
·工况2 的TN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36-38页 |
·工况3 的运行效能研究 | 第38-44页 |
·试验方法及过程 | 第38页 |
·工况3 的COD_(cr)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38-40页 |
·工况3 的TP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40-41页 |
·工况3 的NH_4~+-N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41-42页 |
·工况3 的NO_~--N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42-43页 |
·工况3 的TN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43-44页 |
·工况4 的运行效能研究 | 第44-49页 |
·试验方法及过程 | 第44页 |
·工况4 的COD_(cr)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44-45页 |
·工况4 的TP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45-46页 |
·工况4 的NH4+-N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46-47页 |
·工况4 的NOx--N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47-48页 |
·工况4 的TN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48-49页 |
·工况3 与工况4 运行效能的对比研究 | 第49-58页 |
·Cv=1.0kgCODcr·m-3·d-1 条件下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49-53页 |
·沉淀时间1.5h 条件下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53-58页 |
第四章 颗粒污泥反应器的运行效能及污泥特性分析 | 第58-77页 |
·工况1 的运行效能及污泥特性分析 | 第58-66页 |
·工况1 的运行效能研究 | 第58-59页 |
·工况1 的污泥特性分析 | 第59-66页 |
·工况2 的运行效能及污泥特性分析 | 第66-70页 |
·工况2 的运行效能研究 | 第66-67页 |
·工况2 的污泥特性分析 | 第67-70页 |
·工况3 与工况4 的运行效能及污泥特性分析 | 第70-77页 |
·工况3 与工况4 的运行效能研究 | 第70-72页 |
·工况3 与工况4 的污泥特性分析 | 第72-77页 |
第五章 间歇反应器的运行效能及污泥特性分析 | 第77-89页 |
·工况1 的运行效能及污泥特性分析 | 第77-83页 |
·工况1 的运行效能研究 | 第78-81页 |
·工况1 的污泥特性分析 | 第81-83页 |
·工况2 的运行效能及污泥特性分析 | 第83-88页 |
·工况2 的运行效能研究 | 第83-87页 |
·工况2 的污泥特性分析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9-92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建议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作者简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