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水源保护地生态补偿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水源保护地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9-12页 |
·水源保护地生态补偿的重要性 | 第9-11页 |
·水源保护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2-15页 |
·国外实践 | 第12-14页 |
·国内实践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生态补偿概述 | 第17-23页 |
·生态补偿的概念 | 第17页 |
·生态补偿的依据和原则 | 第17-19页 |
·生态补偿的依据 | 第17-18页 |
·生态补偿的原则 | 第18-19页 |
·生态补偿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生态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 | 第20-23页 |
·补偿主体 | 第20-21页 |
·补偿对象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水源保护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补偿 | 第23-33页 |
·水源保护地可持续发展 | 第23页 |
·水源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 第23-24页 |
·水源保护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补偿的关系 | 第24-26页 |
·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26-27页 |
·水源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27-33页 |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提出 | 第27页 |
·建立水源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27-28页 |
·水源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 | 第28页 |
·水源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29页 |
·评价标准的确定和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29-32页 |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水源保护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生态补偿实例分析 | 第33-52页 |
·金庭镇概况 | 第33-34页 |
·金庭镇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 第34-37页 |
·水源保护地详细规划与规划实施的矛盾 | 第34-35页 |
·干部政绩考核与当地环境保护要求的矛盾 | 第35页 |
·招商引资任务与环境规划要求的矛盾 | 第35-36页 |
·当地居民行为与规划要求的矛盾 | 第36-37页 |
·问题的原因初析 | 第37-40页 |
·水源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模式分析 | 第40-42页 |
·关于水源保护地环境承载力 | 第40-41页 |
·关于协调性与可持续性的关系 | 第41页 |
·关于可持续发展与外部性的关系 | 第41-42页 |
·关于政府行为 | 第42页 |
·构建水源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42-52页 |
·水源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2-45页 |
·指标的量化和标准化 | 第45-47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49页 |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第49-50页 |
·水源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对策和建议 | 第52-54页 |
·逐步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基金会 | 第52页 |
·制定相关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条例 | 第52页 |
·发展生态修复产业与工程 | 第52-53页 |
·实施“异地开发”的生态补偿模式 | 第53页 |
·建立绿色GDP 考核机制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结论性评述 | 第54-55页 |
·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