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9-10页 |
·汽车侧面碰撞研究的方法 | 第10-12页 |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侧面碰撞中的国内外应用状况 | 第12-15页 |
·国外状况 | 第13-14页 |
·国内状况 | 第14-15页 |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汽车侧面碰撞试验法规分析 | 第17-27页 |
·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法规 | 第17页 |
·欧洲汽车安全法规 | 第17页 |
·日本道路车辆安全法规 | 第17-18页 |
·国外主要碰撞安全法规比较 | 第18-22页 |
·正面碰撞 | 第18-20页 |
·侧面碰撞 | 第20-22页 |
·我国汽车碰撞法规 | 第22-26页 |
·CMVDR294 的判断方法 | 第23-24页 |
·GB20071-2006《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侧面碰撞仿真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27-43页 |
·引言 | 第27页 |
·有限元简介 | 第27-28页 |
·显示非线性动态有限元理论 | 第28-33页 |
·物体的构形描述 | 第28页 |
·虚位移原理和虚应力原理 | 第28-29页 |
·能量方程 | 第29-30页 |
·碰撞过程空间有限元离散化 | 第30-31页 |
·控制方程 | 第31-32页 |
·边界条件 | 第32页 |
·接触――碰撞界面算法及摩擦的处理 | 第32-33页 |
·时间积分和时间步长控制 | 第33-35页 |
·时间积分算法 | 第33-34页 |
·时间步长控制 | 第34-35页 |
·汽车碰撞模拟中的结构单元 | 第35-41页 |
·S/R co-rotational Hughes-Liu 薄壳单元 | 第35-38页 |
·Belytschko-Tsay 薄壳单元 | 第38-40页 |
·Belytschkohko-Wong-Chiang 单元 | 第40-41页 |
·汽车侧面碰撞仿真模拟方法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微型轿车侧面碰撞模拟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51页 |
·单元尺寸影响 | 第43页 |
·单元类型选择 | 第43-44页 |
·网格密度的影响 | 第44-46页 |
·沙漏控制 | 第46-47页 |
·积分点的选取 | 第47-48页 |
·接触的定义 | 第48页 |
·在模型建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有假人的微型轿车侧面碰撞模拟系统 | 第51-67页 |
·概述 | 第51-52页 |
·移动变形壁障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移动变形壁障尺寸特性 | 第52-53页 |
·移动变形壁障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微型轿车几何零部件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座椅模型 | 第55页 |
·侧面碰撞假人 | 第55-56页 |
·假人模型的验证 | 第56-64页 |
·假人的尺寸和重量的检测 | 第56-58页 |
·头部标定 | 第58-59页 |
·肩部标定 | 第59-60页 |
·盆骨标定 | 第60-62页 |
·胸部标定 | 第62-63页 |
·腹部标定 | 第63-64页 |
·整车模型的装配 | 第64-65页 |
·侧面碰撞模拟有限元模型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微型轿车车门防撞杆位置对乘员损伤的影响 | 第67-81页 |
·概述 | 第67页 |
·仿真模拟系统的验证 | 第67-70页 |
·加强微型轿车侧面安全性的改进措施 | 第70-72页 |
·采用新材料 | 第71-72页 |
·微型轿车侧面安全性结构改进 | 第72页 |
·车门防撞杆的布置 | 第72-80页 |
·布置方案 | 第73-74页 |
·仿真模型 | 第74页 |
·仿真模拟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74-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1页 |
·下一步研究内容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