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缩略词 | 第8-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第一部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无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8页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8页 |
1.2.2 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 | 第18页 |
1.2.3 中医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1.3 静脉溶栓适应症和禁忌症 | 第19-20页 |
1.3.1 发病3h溶栓适应症 | 第19页 |
1.3.2 发病3h溶栓禁忌症 | 第19页 |
1.3.3 发病3h溶栓相对禁忌症 | 第19页 |
1.3.4 发病3h-4.5h溶栓适应症 | 第19-20页 |
1.3.5 发病3h-4.5h溶栓绝对禁忌症 | 第20页 |
1.3.6 发病3h-4.5h溶栓相对禁忌症 | 第20页 |
1.4 纳入标准 | 第20页 |
1.5 排除标准 | 第20页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第20页 |
1.7 分组方法 | 第20页 |
1.8 治疗方法 | 第20-21页 |
1.9 统计学方法 | 第21页 |
2 结果 | 第21-23页 |
2.1 一般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 第21-22页 |
2.2 静脉溶栓后早期无效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22-23页 |
3 讨论 | 第23-28页 |
3.1 溶栓早期无效与年龄的关系 | 第24页 |
3.2 溶栓早期无效与发病-溶栓时间的关系 | 第24页 |
3.3 溶栓早期无效与基线NIHSS的关系 | 第24-25页 |
3.4 溶栓早期无效与高血压的关系 | 第25-26页 |
3.5 溶栓早期无效与房颤的关系 | 第26页 |
3.6 溶栓早期无效与高血糖的关系 | 第26-27页 |
3.7 溶栓早期无效与气虚血瘀证的关系 | 第27-28页 |
4 结论 | 第28页 |
第二部分 芪龙祛瘀合剂治疗溶栓早期无效患者的临床干预疗效初探 | 第28-5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8-30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8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8页 |
1.3 溶栓适应症和禁忌症 | 第28-29页 |
1.4 溶栓早期无效标准 | 第29页 |
1.5 纳入标准 | 第29页 |
1.6 排除标准 | 第29页 |
1.7 病例中止标准 | 第29页 |
1.8 脱落病例及处理 | 第29-30页 |
1.8.1 脱落标准 | 第29页 |
1.8.2 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29-30页 |
2 治疗方案 | 第30页 |
2.1 对照组治疗 | 第30页 |
2.2 治疗组治疗 | 第30页 |
3 观察指标 | 第30-32页 |
3.1 主要疗效指标 | 第30-31页 |
3.1.1 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 | 第30-31页 |
3.2 次要疗效指标 | 第31-32页 |
3.2.1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 | 第31页 |
3.2.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 第31页 |
3.2.3 中医证候积分 | 第31-32页 |
3.3 安全性评价 | 第32页 |
4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4.1 样本量估算 | 第32页 |
4.2 随机分组方法 | 第32页 |
4.3 统计方法 | 第32页 |
5 结果 | 第32-41页 |
5.1 一般资料 | 第32-34页 |
5.1.1 治疗组和对照组性别情况 | 第33页 |
5.1.2 两组年龄分布情况 | 第33页 |
5.1.3 两组发病至溶栓时间的比较 | 第33-34页 |
5.1.4 两组既往病史情况 | 第34页 |
5.2 两组mRS良好率情况 | 第34-36页 |
5.2.1 组间各时间点mRS良好率情况 | 第34-35页 |
5.2.2 治疗组组内各时间点mRS良好率比较 | 第35页 |
5.2.3 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mRS良好率比较 | 第35-36页 |
5.3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NIHSS比较 | 第36-39页 |
5.3.1 两组溶栓后24h NIHSS评分 | 第36-37页 |
5.3.2 两组治疗后7d NIHSS | 第37页 |
5.3.3 两组治疗后21d NIHSS | 第37页 |
5.3.4 两组治疗后90d NIHSS比较 | 第37-38页 |
5.3.5 两组组内各时间点NIHSS比较 | 第38-39页 |
5.4 两组治疗后日常生活独立能力情况 | 第39-40页 |
5.4.1 两组各时间点独立率情况 | 第39页 |
5.4.2 治疗组组内各时间点BI独立率比较 | 第39-40页 |
5.4.3 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BI独立率比较 | 第40页 |
5.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情况 | 第40-41页 |
5.6 安全性评价 | 第41页 |
6 结论 | 第41页 |
7 讨论 | 第41-54页 |
7.1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7.2 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优势与不足 | 第43页 |
7.3 rt-PA溶栓无效的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7.4 溶栓早期无效的定义 | 第44-45页 |
7.5 古代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5-50页 |
7.6 当代中医对溶栓后证型的阐述 | 第50-52页 |
7.7 芪龙祛瘀合剂在中风急性期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 第52-53页 |
7.8 结论 | 第53页 |
7.9 展望 | 第53页 |
7.10 不足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一 1996 年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 第61-62页 |
附录二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 第62-64页 |
附录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 | 第64-66页 |
附录四 改良的Rankin评级 | 第66-67页 |
附录五 中医证候评分表 | 第67-69页 |
附录六 综述 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科研研究方法 | 第69-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