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温阳化痰祛瘀法治疗痰瘀互结型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2-23页 |
1.1 病例选择 | 第12-14页 |
1.1.1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1.1.2 中医疗效标准 | 第13页 |
1.1.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1.1.5 剔除、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 第14页 |
1.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14页 |
1.2 病例资料 | 第14-18页 |
1.2.1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1.2.2 病例分组 | 第14-15页 |
1.2.3 治疗前病例资料对比 | 第15-18页 |
1.3 临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治疗方案 | 第18-19页 |
1.3.2 观察指标 | 第19页 |
1.3.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第19-20页 |
1.4 临床研究结果 | 第20-23页 |
1.4.1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结果 | 第20页 |
1.4.2 血脂结果 | 第20-22页 |
1.4.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2页 |
1.4.4 安全性分析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讨论 | 第23-45页 |
2.1 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3-28页 |
2.1.1 传统医学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3-25页 |
2.1.2 现代医学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5-28页 |
2.2 对AS预防和治疗的认识 | 第28-35页 |
2.2.1 传统医学对AS预防和治疗的认识 | 第28-33页 |
2.2.2 现代医学对AS预防和治疗的认识 | 第33-35页 |
2.3 丹蒌片药物简介 | 第35-45页 |
2.3.1 丹蒌片治则、功效 | 第35页 |
2.3.2 丹蒌片组方原则 | 第35-36页 |
2.3.3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 | 第36-41页 |
2.3.4 丹蒌片临床研究进展 | 第41-45页 |
第三部分 结论与不足 | 第45-46页 |
3.1 结论 | 第45页 |
3.2 不足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7页 |
附录 | 第57-82页 |
附录一 不良事件评判标准 | 第57-58页 |
附录二 随机数字表 | 第58-59页 |
附录三 综述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第5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四 | 第72-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