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我国燃煤电站二氧化硫的污染现状 | 第14-16页 |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发展及特点 | 第16-17页 |
·湿法烟气脱硫 | 第16-17页 |
·干法烟气脱硫 | 第17页 |
·半干法烟气脱硫 | 第17页 |
·课题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课题背景 | 第17-18页 |
·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2 石灰石-石膏湿法二氧化硫吸收及亚硫酸盐氧化的研究进展 | 第20-35页 |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特点 | 第20-24页 |
·典型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 | 第20-22页 |
·湿法脱硫系统运行的主要特点 | 第22-24页 |
·湿法烟气脱硫过程中二氧化硫吸收的研究进展 | 第24-31页 |
·二氧化硫吸收的气液传质研究 | 第25页 |
·二氧化硫吸收增强因子的研究 | 第25-27页 |
·二氧化硫吸收模型研究 | 第27-31页 |
·湿法烟气脱硫过程中亚硫酸盐氧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基于增强因子的石灰石-石膏湿法二氧化硫吸收过程的机理研究 | 第35-62页 |
·前言 | 第35-36页 |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实验台装置 | 第36-38页 |
·二氧化硫吸收模型 | 第38-53页 |
·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38-39页 |
·二氧化硫的吸收过程 | 第39-41页 |
·吸收过程中气液传质系数的确定 | 第41-44页 |
·吸收过程中各组分的反应速率 | 第44-46页 |
·吸收过程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 | 第46-49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数值模拟 | 第51-53页 |
·增强因子对二氧化硫吸收的影响 | 第53页 |
·基于增强因子的喷淋塔内二氧化硫浓度场分布 | 第53-56页 |
·运行参数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6-60页 |
·吸收塔入口二氧化硫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吸收塔入口烟速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7-59页 |
·喷嘴数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9页 |
·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4 石灰石-石膏湿法浆池内氧气的传质过程研究 | 第62-76页 |
·前言 | 第62页 |
·氧气的传质模型 | 第62-65页 |
·两相流模型 | 第62-64页 |
·氧气的传质速率 | 第64页 |
·网格及边界条件 | 第64-65页 |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65-70页 |
·实验装置 | 第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70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0-74页 |
·氧气传质过程中速度场矢量分布 | 第70-72页 |
·氧气传质过程中浓度分布 | 第72-73页 |
·氧气传质过程模拟值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中亚硫酸盐氧化的机理研究 | 第76-98页 |
·前言 | 第76页 |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中亚硫酸盐氧化反应动力学特性 | 第76-83页 |
·亚硫酸根氧化本征化学反应速率 | 第76-77页 |
·催化条件下亚硫酸根氧化化学反应速率 | 第77-79页 |
·亚硫酸钙的溶解速率 | 第79页 |
·氧气的传质速率 | 第79-82页 |
·总反应速率 | 第82-83页 |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83-86页 |
·氧化实验装置 | 第83-84页 |
·实验中所用到的测量方法 | 第84页 |
·实验步骤 | 第84-85页 |
·数据处理 | 第85-86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6-96页 |
·初始亚硫酸根浓度对于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86-87页 |
·空气流量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87-89页 |
·温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89-91页 |
·pH值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91-94页 |
·铁锰离子对于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6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过程中结晶的机理研究 | 第98-114页 |
·前言 | 第98页 |
·实验方法 | 第98-103页 |
·实验装置及步骤 | 第98-100页 |
·实验参数的确定 | 第100-103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3-113页 |
·温度对二水硫酸钙结晶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Mg~(2+)和Fe~(3+)对二水硫酸钙晶体结晶的影响 | 第105-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7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14-11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本文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