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品位水煤浆成浆、燃烧特性研究及应用
致谢 | 第1-7页 |
搞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目录 | 第11-18页 |
1 绪论 | 第18-42页 |
·研究背景 | 第18-21页 |
·我国能源结构特点 | 第18-20页 |
·我国石油生产和供应现状 | 第20-21页 |
·水煤浆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21-24页 |
·国外水煤浆技术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国内水煤浆技术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水煤浆制备技术 | 第24-30页 |
·水煤浆制备技术和工艺 | 第24-27页 |
·水煤浆添加剂技术 | 第27-29页 |
·水煤浆品种及质量规范 | 第29-30页 |
·水煤浆燃烧技术 | 第30-37页 |
·水煤浆燃烧特点 | 第30-32页 |
·水煤浆燃烧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 | 第32-37页 |
·低品位水煤浆的研究现状 | 第37-39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9-42页 |
2 低品位水煤浆成浆特性和流变特性研究 | 第42-58页 |
·前言 | 第42页 |
·燃料特性 | 第42-44页 |
·燃料成分分析 | 第42-43页 |
·燃料粒度分布 | 第43-44页 |
·水煤浆制备方法和测试仪器 | 第44-47页 |
·电动搅拌干法制浆 | 第44页 |
·定粘浓度定义 | 第44-45页 |
·测试仪器及测量方法 | 第45-47页 |
·低品位水煤浆成浆特性研究 | 第47-51页 |
·水煤浆的粘温特性 | 第47-48页 |
·浓度对粘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添加剂对粘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低品位水煤浆的流变性及流变方程 | 第51-54页 |
·低品位水煤浆的流变特征 | 第51-52页 |
·基于幂律模型的流变方程 | 第52-54页 |
·低品位水煤浆稳定性试验研究 | 第54-55页 |
·静态稳定性测量方法 | 第54页 |
·倒置法研究水煤浆稳定性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3 低品位水煤浆热重试验和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8-76页 |
·前言 | 第58-59页 |
·试验仪器及方法 | 第59-64页 |
·热天平工作原理及系统 | 第59-61页 |
·TGA/SDTA851热重分析仪及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实验样品成分特征 | 第62-63页 |
·TG-DTG分析方法 | 第63-64页 |
·非等温热重试验研究 | 第64-67页 |
·不同水煤浆燃料的TG-DTG曲线 | 第64-65页 |
·不同升温速率的热重分析 | 第65-66页 |
·水焦浆(石油焦水浆)的热重分析 | 第66-67页 |
·基于热分析的着火和燃尽特性指数 | 第67-70页 |
·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和可燃性指数 | 第67-68页 |
·低品位水煤浆燃烧特性分析 | 第68-69页 |
·水焦浆燃烧特性分析 | 第69-70页 |
·低品位水煤浆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70-73页 |
·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70-71页 |
·Coats-Redfern法求解方程 | 第71-72页 |
·低品位水煤浆燃烧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4 低品位水煤浆卧式炉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 第76-100页 |
·3.2MW燃烧试验装置及系统 | 第76-80页 |
·卧式炉及烟风系统 | 第76-77页 |
·燃烧器及喷嘴 | 第77-79页 |
·炉前供浆系统 | 第79-80页 |
·试验燃料和工况 | 第80-82页 |
·燃料特性及制备方法 | 第80-81页 |
·试验工况 | 第81-82页 |
·煤浆燃烧试验全系统运行参数分析 | 第82-83页 |
·低品位水煤浆悬浮燃烧特性研究 | 第83-88页 |
·炉膛轴向及径向温度场分布特征 | 第83-86页 |
·炉内燃烧气氛分布特征 | 第86-88页 |
·燃烧效率计算 | 第88页 |
·燃烧过程含碳颗粒的分布规律及形态特征 | 第88-91页 |
·沿轴向颗粒含碳量分布 | 第88-89页 |
·颗粒形态变化的SEM分析 | 第89-91页 |
·低品位水煤浆在筒形炉内灰渣沉积特性 | 第91-93页 |
·硅碳棒研究结渣方法 | 第91页 |
·燃烧过程结渣的外貌特征 | 第91-92页 |
·灰渣沉积量和沉积速率的计算 | 第92-93页 |
·低品位水煤浆火焰黑度的测量及分布研究 | 第93-95页 |
·火焰黑度的测量原理 | 第93-94页 |
·卧式炉内火焰黑度分布规律 | 第94-95页 |
·低品位水煤浆污染物排放特性 | 第95-97页 |
·不同燃料气态污染物排放特征 | 第95-96页 |
·不同燃料粉尘排放浓度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5 220t/h燃油锅炉改烧水煤浆关键技术研究 | 第100-126页 |
·220t/h(1#炉)燃油锅炉介绍 | 第100-102页 |
·改造原则和技术难点 | 第102-105页 |
·油炉改造原则和技术要求 | 第102-103页 |
·油炉改烧水煤浆技术难点 | 第103-105页 |
·锅炉本体改造关键技术 | 第105-115页 |
·炉膛及水冷壁 | 第106-107页 |
·非对称射流水煤浆燃烧器 | 第107-112页 |
·撞击式水煤浆雾化喷嘴 | 第112-114页 |
·受热面改造及防尘、防磨 | 第114-115页 |
·出渣除尘和辅机系统 | 第115-116页 |
·出渣方法和装置 | 第115页 |
·飞灰浓度估算及除尘器选择 | 第115-116页 |
·主要辅机改造 | 第116页 |
·锅炉范围其他部件改造 | 第116页 |
·低品位燃料热力计算结果 | 第116-121页 |
·燃料特性 | 第116-119页 |
·热力计算结果分析讨论 | 第119-121页 |
·水煤浆系统研究 | 第121-124页 |
·港口储存和罐车运输 | 第122-123页 |
·厂区水煤浆卸贮运系统 | 第123-124页 |
·炉前水煤浆供浆系统 | 第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6 低挥发分水煤浆在220t/h锅炉上的燃烧试验 | 第126-150页 |
·试验工况及燃料特性 | 第126-129页 |
·试验工况 | 第126-127页 |
·燃料成分 | 第127-128页 |
·粒度、粘度和稳定性 | 第128-129页 |
·水煤浆燃烧调试方法和内容 | 第129-131页 |
·调整试验方法 | 第129-130页 |
·测试内容和方法 | 第130-131页 |
·锅炉燃油调试和试验结果 | 第131-138页 |
·燃料和工况 | 第131-132页 |
·锅炉燃油时主要运行参数 | 第132-136页 |
·炉内温度场分布 | 第136-137页 |
·热效率测定与计算 | 第137页 |
·油燃烧烟气排放测试结果 | 第137-138页 |
·锅炉燃水煤浆调试和试验结果 | 第138-144页 |
·水煤浆点火过程 | 第138-139页 |
·浆枪位置和雾化蒸汽参数 | 第139-141页 |
·不同燃浆工况锅炉主要运行参数 | 第141-143页 |
·燃烧效率和锅炉效率计算 | 第143-144页 |
·燃浆燃烧器出口及炉膛温度分布 | 第144-146页 |
·燃烧器喷口温度分布 | 第144-145页 |
·炉膛燃烧区域及炉膛出口温度分布 | 第145-146页 |
·水煤浆燃烧火焰黑度测量与计算 | 第146-147页 |
·黑度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 第146页 |
·220t/h锅炉水煤浆燃烧火焰黑度 | 第146-147页 |
·低挥发分水煤浆燃烧排烟成分及污染物 | 第147-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7 低挥发分水煤浆灰渣沉积和结渣特性的研究 | 第150-168页 |
·引言 | 第150页 |
·试验设备、内容和方法 | 第150-152页 |
·试验设备 | 第150-151页 |
·试验内容 | 第151页 |
·试验方法 | 第151页 |
·试验工况 | 第151-152页 |
·煤灰成分预测结渣特性 | 第152-155页 |
·水煤浆灰成分分析 | 第152页 |
·煤灰成分预测方法 | 第152-154页 |
·基于煤灰成分的预测结果 | 第154-155页 |
·锅炉燃烧区域灰渣沉积动态过程研究 | 第155-157页 |
·硅碳棒结渣观察分析 | 第155-156页 |
·燃烧区域灰渣沉积量和沉积速率 | 第156-157页 |
·XRD与SEM辅助结渣特性分析研究 | 第157-159页 |
·XRD辅助结渣特性分析研究 | 第157-158页 |
·SEM辅助结渣特性分析研究 | 第158-159页 |
·基于模糊数学的结渣评判模型及预测 | 第159-161页 |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159-160页 |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第160-161页 |
·基于属性和联系数学的结渣综合评判模型及预测 | 第161-165页 |
·结渣综合评别模型 | 第161-163页 |
·模型应用及预测结果 | 第163-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165-168页 |
8 220t/h锅炉水煤浆燃烧CFD数值模拟 | 第168-194页 |
·模拟对象和条件 | 第168-170页 |
·锅炉和燃烧器简介 | 第168页 |
·燃烧器配风 | 第168-169页 |
·燃料特性和计算工况 | 第169-170页 |
·网格划分和计算方法 | 第170-173页 |
·炉膛建模 | 第170页 |
·网格划分 | 第170-172页 |
·计算方法 | 第172页 |
·软件介绍 | 第172-173页 |
·燃烧数值计算模型 | 第173-179页 |
·湍流模型 | 第173-174页 |
·燃烧模型 | 第174-176页 |
·热辐射模型 | 第176页 |
·离散相模型 | 第176-178页 |
·NO_x生成模型 | 第178-179页 |
·低挥发分水煤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79-188页 |
·炉膛温度、气氛及速度分布 | 第179-181页 |
·一次风截面温度、气氛及速度分布 | 第181-184页 |
·二次风截面温度、气氛及速度分布 | 第184-188页 |
·变工况下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88-190页 |
·不同负荷下炉膛高度方向温度分布 | 第188-190页 |
·不同浆种下炉膛高度方向温度分布 | 第190页 |
·NO_x生成浓度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90-191页 |
·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对比 | 第191-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194页 |
9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194-202页 |
·全文总结 | 第194-199页 |
·成浆和流变特性及稳定性研究 | 第194-195页 |
·热重分析及燃烧试验研究 | 第195-196页 |
·燃油设计锅炉改造技术及燃烧和结渣试验研究 | 第196-198页 |
·数值模拟计算 | 第198-199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99-200页 |
·不足之处和今后工作展望 | 第200-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9页 |
作者简历 | 第219-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