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8-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第一章 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3-26页 |
第一节 西周和汉朝——直诉制度的探索期 | 第13-16页 |
一、"路鼓" | 第13-14页 |
二、"肺石" | 第14页 |
三、"击鼓上言事变" | 第14-15页 |
四、上表 | 第15-16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直诉制度的形成期 | 第16-17页 |
一、"登闻鼓" | 第16-17页 |
二、"投肺石" | 第17页 |
第三节 隋唐宋元——直诉制度的发展期 | 第17-22页 |
一、"邀车驾" | 第17-18页 |
二、"挝登闻鼓" | 第18-20页 |
三、"立肺石" | 第20页 |
四、"上表" | 第20页 |
五、"投匦状" | 第20-22页 |
第四节 明清——直诉制度的成熟期 | 第22-25页 |
一、击鼓制度 | 第22-23页 |
二、迎驾制度 | 第23-24页 |
三、封奏和密奏制度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程序机制 | 第26-40页 |
第一节 直诉案件的提起 | 第26-30页 |
一、提起直诉的前提 | 第26-28页 |
二、提起直诉的主体 | 第28-29页 |
三、案件的受理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直诉案件的审理 | 第30-36页 |
一、程序审查 | 第30-32页 |
二、事实审查 | 第32-34页 |
三、法律适用 | 第34-36页 |
第三节 直诉案件的处理 | 第36-38页 |
一、驳回控诉请求 | 第36-37页 |
二、依法予以改判并处罚相关官员 | 第37页 |
三、严惩直诉不实者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历史成因 | 第40-49页 |
第一节 当政者设计直诉案件的立法意图 | 第40-44页 |
一、儒家恤民思想的体现 | 第40-41页 |
二、巩固皇权权威 | 第41-43页 |
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普通民众认同直诉的诉讼心理 | 第44-48页 |
一、官官相护司法不公 | 第44-46页 |
二、清官思想根深蒂固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对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评价及对现代信访制度的启示 | 第49-60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积极意义 | 第49-51页 |
一、当政者能够更多的了解社会现实,不至与社会脱节 | 第49-50页 |
二、民众增加了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实践中的问题 | 第51-55页 |
一、直诉条件苛刻,实现成本过高 | 第51-53页 |
二、司法行政制度合一,直诉冤屈难伸 | 第53-55页 |
第三节 古代直诉制度对我国现代信访制度的启示 | 第55-58页 |
一、信访制度对古代直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 第55-56页 |
二、信访制度对古代直诉制度的借鉴和启示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