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503区块扶余油层沉积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20页 |
·朝503 区块地理位置 | 第13-14页 |
·区域构造背景及地质特征 | 第14-20页 |
·区域物源背景 | 第14-15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5-18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层序的划分与对比 | 第20-39页 |
·层序划分与对比的基本方法 | 第20-21页 |
·确定基准面旋回的级次 | 第21-22页 |
·确定旋回叠加样式 | 第22-23页 |
·高分辩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研究区的应用分析 | 第23-25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对比标志 | 第25-39页 |
·三级层序级别特征 | 第25-28页 |
·四级层序界面特征 | 第28-29页 |
·五级层序界面特征 | 第29-31页 |
·六级层序界面特征 | 第31-39页 |
第三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39-48页 |
·沉积微相特征及测井相模式建立 | 第39-43页 |
·三角洲前缘亚相 | 第39-40页 |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 | 第40-42页 |
·测井相模式 | 第42-43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43-45页 |
·联井相分析 | 第45-46页 |
·平面相分析 | 第46-47页 |
·沉积相与基准面旋回的关系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 | 第48-54页 |
·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 第48-50页 |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与校正 | 第48页 |
·主要岩性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 第48-49页 |
·储层物性研究 | 第49-50页 |
·储层分类 | 第50-51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51-54页 |
·渗透率非均质评价指标 | 第52页 |
·非均质性评价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储层反演 | 第54-58页 |
·研究区反演曲线的选择 | 第54页 |
·反演流程 | 第54-55页 |
·反演结果 | 第55页 |
·砂体预测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第六章 成藏条件分析 | 第58-65页 |
·成藏条件分析 | 第58-62页 |
·源岩的发育与分布 | 第58-60页 |
·储层条件 | 第60-61页 |
·盖层特征 | 第61页 |
·圈闭类型 | 第61页 |
·运移条件 | 第61-62页 |
·油气分布规律 | 第62页 |
·主控因素分析 | 第62-64页 |
·断层是该区控制油藏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63页 |
·砂岩发育控制了油气的富集 | 第63页 |
·超压提供了初次运移的动力 | 第63-64页 |
·油气运聚模式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详细摘要 | 第70-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