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宋:北宋(960~1127年)论文

宋代《尚书》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导言第10-23页
 一、《尚书》与宋代前《尚书》学概说第10-14页
 二、宋代《尚书》学及其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4-20页
 三、《宋代<尚书>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第20-23页
第一章 宋代社会与学术变迁第23-47页
 第一节 “私天下”与宋代社会第23-38页
  一、皇权集中与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第23-27页
  二、“不抑兼并”与“等贵贱,均贫富”第27-30页
  三、“弱将”与“弱兵”第30-32页
  四、“积贫积弱”与内忧外患第32-35页
  五、文化环境与文化政策第35-37页
  六、结论第37-38页
 第二节 宋代学风变迁第38-47页
  一、宋初经学的特点第38-43页
  二、庆历新学风及其发展趋势第43-47页
第二章 义理之学、宋学、道学与理学名称辨析第47-60页
 第一节 学术界对“宋学”一词的运用第47-50页
  一、宋学为宋代学术的全称第47页
  二、宋学是义理之学第47-50页
 第二节 道学与理学的名称第50-60页
  一、道学名称第50-56页
  二、理学名称第56-58页
  三、宋学道学理学三者的关系第58-60页
第三章 北宋庆历前《尚书》学第60-74页
 第一节 庆历前《尚书》学的成就与特点第60-64页
  一、宋初君主对《尚书》的重视第60-63页
  二、宋初《尚书》学的成就与学术特点第63-64页
 第二节 刘敞《七经小传·尚书》研究第64-74页
  一、《七经小传·尚书》概说第65-66页
  二、“及门而未心折”与刘敞的学术地位第66-67页
  三、《七经小传·尚书》的学术特点第67-72页
  四、结论第72-74页
第四章 王氏新学《尚书》学第74-115页
 第一节 王安石《洪范传》研究第74-92页
  一、《洪范传》的成书与流传第75-76页
  二、《洪范传》的研究原则与目的第76-77页
  三、王安石《洪范传》与孔《传》的比较第77-79页
  四、《洪范传》与《尚书义·洪范》篇的比较第79-82页
  五、王安石《洪范传》的义理诠释第82-92页
 第二节 新学《尚书义》研究第92-115页
  一、《尚书义》的成书背景第93-95页
  二、王安石与《尚书义》第95-96页
  三、从熙宁科举改革到《三经义》颁布第96-98页
  四、《尚书义》的考据特点第98-103页
  五、《尚书义》的学术思想阐释第103-115页
第五章 苏氏蜀学《尚书》学第115-139页
 第一节 苏洵《尚书》学研究第115-118页
  一、从《书论》看苏洵的变的思想第116-117页
  二、从《洪范论》看苏洵的学术思想特点第117-118页
 第二节 苏轼《书传》研究第118-139页
  一、《书传》的成书与流传第119-121页
  二、《书传》的成因第121-126页
  三、《书传》的考据特点第126-128页
  四、从《书传》看苏轼的思想特点第128-139页
第六章 北宋理学《尚书》学第139-151页
 第一节 张载《尚书》学第139-141页
  一、张载的《尚书》观第139-140页
  二、从张载《尚书》学看其思想第140-141页
 第二节 程颐《尚书》学第141-151页
  一、程颐《尚书》观第142-143页
  二、程颐对《尚书》经传的考据第143-145页
  三、程颐《尚书》学的义理阐释第145-148页
  四、程颖与程颐《尚书》学的异同第148-151页
第七章 林之奇学派《尚书》学第151-176页
 第一节 林之奇《尚书全解》研究第151-166页
  一、林之奇的学派归属与其《尚书全解》第151-153页
  二、林之奇的《尚书》观第153-154页
  三、林之奇的解经方法第154-156页
  四、林之奇《尚书全解》的思想特点第156-166页
 第二节 吕祖谦《东莱书说》研究第166-176页
  一、《东莱书说》的成书与流传第167-168页
  二、吕祖谦《东莱书说》的思想特点第168-176页
第八章 朱子学派《尚书》学第176-206页
 第一节 朱熹《尚书》学第176-195页
  一、朱熹与《尚书》第176-179页
  二、朱熹的《尚书》观第179-182页
  三、朱熹对《序》、孔传及本经的疑辨第182-188页
  四、朱熹《尚书》学的义理阐释第188-195页
 第二节 蔡沈《书经集传》研究第195-206页
  一、《书经集传》的成书与流传第196-197页
  二、蔡沈《书经集传》的考据特点第197-198页
  三、《书经集传》的义理诠释第198-206页
第九章 象山学派《尚书》学第206-222页
 第一节 陆九渊《尚书》学第206-211页
  一、“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第206-207页
  二、陆九渊的《尚书》观第207-208页
  三、陆九渊《尚书》学的义理阐发第208-211页
 第二节 杨简《五诰解》研究第211-215页
  一、考订经文与“兼综群言”第211-212页
  二、推本心学,自抒心得第212-215页
 第三节 袁燮《絜斋家塾书钞》研究第215-222页
  一、“运实于虚,畅发心学”第216-218页
  二、“帝王治迹”第218-222页
结语第222-236页
 一、义理考据井行与求真求用的紧张第222-224页
 二、理想与现实之间——“内圣外王”境界与实践第224-226页
 三、尊君与行道——势与道的冲突第226-230页
 四、学术多元化与政治一体化的冲突——从《尚书义》到《书集传》的启示第230-233页
 五、宋代《尚书》学的得失与地位第233-23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36-248页
后记第248-249页
研究成果与在校期间获奖情况第249页

论文共2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宋《春秋》学研究
下一篇:老子与先秦思想--以儒墨道法为主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