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8页 |
一、"老子与先秦思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第一章 老子与礼乐文明 | 第18-49页 |
第一节 中国文明起源与老子思想渊源 | 第18-22页 |
一、礼乐文明与地域文化 | 第18-20页 |
二、先王观与天道观的联系 | 第20-22页 |
第二节 老子对礼乐文明内涵的认识与转化 | 第22-42页 |
一、公田向私田的转变与老子思想的过渡性特点 | 第23-29页 |
二、礼乐制度与老子的先王观 | 第29-35页 |
三、礼乐精神与老子的天道观 | 第35-42页 |
第三节 老子思想体系 | 第42-49页 |
一、"道"生"德" | 第43-45页 |
二、"德"的意义 | 第45-47页 |
三、"无为而无不为"的意义 | 第47-49页 |
第二章:老子与孔、墨显学 | 第49-66页 |
第一节 老子"自然"观念对孔子"仁"学的影响 | 第50-58页 |
一、老子与孔子思想相关联的社会基础 | 第50-53页 |
二、孔子"仁"学的思路 | 第53-54页 |
三、孔子"仁"学与老子"自然"观念 | 第54-56页 |
四、孔子"仁"学的方法 | 第56-58页 |
第二节 老子"道"与墨子"天志"的对立 | 第58-66页 |
一、"非乐":墨子对礼乐文明的批评 | 第59-62页 |
二、"天志"与"道"的对立与联系 | 第62-66页 |
第三章 老子与战国时期诸子的宇宙观 | 第66-97页 |
第一节 老子的"自然"宇宙观 | 第67-76页 |
一、老子"自然"宇宙观的起源 | 第68-70页 |
二、老子"自然"宇宙观的内容 | 第70-73页 |
三、"自生":《恒先》与老子"自然"观 | 第73-76页 |
第二节 "变化"观念的产生及其演变 | 第76-87页 |
一、战国时期"变化"观念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76-82页 |
二、老子的"自然"观念与战国时期的"变化"观念 | 第82-84页 |
三、"自化":庄子的变化观念 | 第84-87页 |
第三节 《易传》的"变化"宇宙观 | 第87-97页 |
一、《易传》宇宙观的意义 | 第87-89页 |
二、老子"自然"观与《易传》"变化"观的比较 | 第89-93页 |
三、老子"自然"观与《易传》"变化"观的不同价值取向 | 第93-97页 |
第四章 老子与战国中期诸子的心性论 | 第97-126页 |
第一节 《管子》四篇的心性论 | 第98-108页 |
一、《管子》四篇对老子"道"论的发展 | 第99-102页 |
二、《管子》四篇的"精气"理论对老子"心"的阐释 | 第102-103页 |
三、《管子》四篇论"心"与"性" | 第103-108页 |
第二节 老子"自然"观念与孟子"性善"论的可能联系 | 第108-117页 |
一、老子与思孟学派的可能联系 | 第108-109页 |
二、老子对孟子"性善"论的可能影响 | 第109-114页 |
三、从逻辑上看孟子对老子思想的改造 | 第114-117页 |
第三节 老子与庄子的"心灵转化" | 第117-126页 |
一、"齐物论"的社会意义 | 第117-120页 |
二、庄子对老子"道"论的内在化 | 第120-122页 |
三、庄子论"心灵转化"的方法 | 第122-126页 |
第五章 老子与战国晚期诸子的治国思想 | 第126-155页 |
第一节 "道生法":《黄帝四经》与老子自然秩序向社会秩序的转变 | 第127-136页 |
一、《黄帝四经》论"道" | 第128-130页 |
二、"道生法"与"道法自然" | 第130-132页 |
三、从"阴"、"阳"看"道生法" | 第132-135页 |
四、圣人在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中的意义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从天人关系看老子对荀子"礼义"思想的影响 | 第136-144页 |
一、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对老子自然天道观的吸收与改造 | 第137-139页 |
二、"礼义"秩序的思想内涵 | 第139-141页 |
三、"礼义"秩序的建构 | 第141-144页 |
第三节"法":韩非对老子"道"论的改造 | 第144-155页 |
一、"道"与"术" | 第146-150页 |
二、"因道全法":道与法的关系 | 第150-152页 |
三、韩非改造老子思想的难题 | 第152-155页 |
第六章 先秦学术思潮与《老子》文本的传播 | 第155-171页 |
一、先秦《老子》文本的形成 | 第155-156页 |
二、从"有——无"关系看《老子》简、帛文本中宇宙观的异同 | 第156-161页 |
三、《老子》不同文本中"道"与"德"的内涵 | 第161-163页 |
四、从治国思想看《老子》文本的变迁 | 第163-168页 |
五、从《老子》文本结构的变化看老子思想的传播与演变 | 第168-171页 |
结论 | 第171-175页 |
一、简述老子对先秦诸子思想影响的几个阶段 | 第171-172页 |
二、先秦诸子对老子思想的吸收和改造 | 第172-173页 |
三、老子在先秦思想史中的地位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4页 |
致谢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