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宋:北宋(960~1127年)论文

北宋《春秋》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7页
 一、研究现状第11-13页
 二、本文研究的框架结构及其相关概念第13-16页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一章 北宋学人研究《春秋》的前提条件第17-25页
 第一节 宋初社会危机与儒学困境第17-20页
 第二节 政府与学人的努力及《春秋》在其中的影响第20-25页
  一、科举改革第20-21页
  二、排斥佛老,怀疑经传第21-25页
第二章 回归儒家之道的《春秋》研究第25-63页
 第一节 疑经惑古中的《春秋》研究第25-34页
  一、范仲淹:《春秋》"褒贬大举,赏罚尽在"第25-27页
  二、欧阳修对《春秋》的理性认识第27-34页
 第二节 "宋初三先生"论《春秋》第34-50页
  一、胡瑗、石介致用性的《春秋》观第35-40页
  二、孙复《春秋》学的"尊王"思想第40-50页
 第三节 刘敞体系化的《春秋》学第50-63页
  一、王道之下的《春秋》五书第52-55页
  二、经、史关系与经、传关系第55-57页
  三、"《春秋》之义,王道也"第57-63页
第三章 政治重压下的《春秋》学——研究路向的转变第63-112页
 第一节 《春秋》学的转折第63-76页
  一、两大公案考第63-67页
  二、王安石与《春秋》的关系及其影响第67-76页
 第二节 苏辙与《春秋集解》第76-95页
  一、《春秋集解》产生的内外缘由第76-81页
  二、"道""势"下的《春秋》第81-95页
 第三节 "王道"《春秋》:孙觉《春秋经解》第95-112页
  一、《春秋经解》的缘起第96-98页
  二、"《春秋》,假鲁史以载王道"第98-108页
  三、《春秋经解》解经方法第108-112页
第四章 理学发展中的《春秋》学第112-164页
 第一节 理学奠基者之辅助性的《春秋》观第112-117页
 第二节 程颐以"理"解《春秋》第117-130页
  一、"经所以载道也"第117-119页
  二、"学《春秋》可以尽道"第119-124页
  三、《春秋传》的具体内容第124-130页
 第三节 体用结合的胡安国《春秋传》第130-150页
  一、胡安国论"致知"第130-134页
  二、《春秋》"史外传心"第134-138页
  三、体用合一而偏于用的《春秋传》第138-150页
 第四节 《春秋》研究方法的新探索第150-164页
  一、崔子方以例与"理"解《春秋》第150-155页
  二、萧楚专题性研究《春秋》第155-157页
  三、叶梦得《春秋》学体系第157-164页
第五章 北宋学人研究《春秋》的方法第164-168页
结语第168-173页
 一、北宋《春秋》学的特点第168-170页
 二、北宋《春秋))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第170-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0页
致谢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老庄“自然”观念的产生和变化
下一篇:宋代《尚书》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