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绪论 | 第17-49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二、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27-34页 |
三、戴维·莫利的生平与思想活动 | 第34-49页 |
第一章 莫利媒介理论的生成语境与思想渊源 | 第49-73页 |
第一节 西方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发展 | 第49-58页 |
一、早期经验主义实证研究 | 第50-51页 |
二、英国文化研究 | 第51-53页 |
三、传媒政治经济研究 | 第53-55页 |
四、交锋中推进的媒介批判 | 第55-58页 |
第二节 伯明翰学派媒介研究的学术传统 | 第58-73页 |
一、伯明翰学派媒介研究与社会语境的互动 | 第58-62页 |
二、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的媒介研究理论成果 | 第62-69页 |
三、伯明翰学派媒介研究传统的学术贡献 | 第69-73页 |
第二章 新型受众研究 | 第73-105页 |
第一节 研究追溯与新范式的提出 | 第73-75页 |
第二节 关键概念的理论演绎 | 第75-82页 |
一、“封闭”结构的文本与“积极”解读的受众 | 第75-78页 |
二、“交叉话语”空间中的“矛盾召唤” | 第78-80页 |
三、重构受众的概念:社会地位与话语结构 | 第80-82页 |
第三节 理论范式的发展与转变 | 第82-93页 |
一、超越霍尔“编码/解码”模型 | 第82-85页 |
二、家庭收视语境中的性别/权力关系 | 第85-87页 |
三、以“双重焦点”分析收视行为 | 第87-90页 |
四、电视修辞研究:新语境中的受众与媒介关系 | 第90-93页 |
第四节 理论批判与价值重估 | 第93-105页 |
一、历史视角下的理论价值批判 | 第93-96页 |
二、被误读的“积极性”与受众的“权力” | 第96-98页 |
三、研究方法论的价值重估 | 第98-105页 |
第三章 后现代地理下的政治传播思想 | 第105-136页 |
第一节 研究前史:全球化媒介建构下的后现代地理 | 第106-111页 |
一、全球化媒介与新的欧洲认同 | 第106-108页 |
二、后现代地理下的全球/地方文化纠结 | 第108-111页 |
第二节 研究接合:微观的媒介消费与宏观的民族认同 | 第111-122页 |
一、媒介研究的后现代地理学视角的提出 | 第111-114页 |
二、从“积极的受众”到“积极的民族认同” | 第114-120页 |
三、大众媒介的政治缄默与社会群体建构的矛盾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研究超越:现代性的地理与未来世界的定位 | 第122-136页 |
一、全球化媒介与“西方主义”认同建构 | 第123-127页 |
二、“去西方化”视角下的现代性地理研究 | 第127-131页 |
三、超越全球化抽象发展现代性的区域理论 | 第131-136页 |
第四章 历史视角下的媒介技术研究 | 第136-168页 |
第一节 延续对“家”的探讨:媒介技术“家居化”与家庭经验的“挪移” | 第137-146页 |
一、“被媒介化”的历史:新的媒介技术与“移动”的家庭生活 | 第137-140页 |
二、新媒介的“家居化”与“自然化”:传统框架下的高科技融入 | 第140-142页 |
三、当代媒介对家庭经验的“挪移”:“移动私人化”的重新定义 | 第142-146页 |
第二节 超越决定论批判逻辑:技术合理性的悖论 | 第146-156页 |
一、重估威廉斯技术观:对“技术决定论”的再批判 | 第147-149页 |
二、技术“乌托邦”的泡沫与“理性最大化”的反思 | 第149-153页 |
三、超越二元论思维:传统、现代性与新的媒介技术 | 第153-156页 |
第三节 接合技术人类学方法:媒介技术的象征维度探讨 | 第156-168页 |
一、媒介研究的技术人类学转向 | 第157-159页 |
二、媒介技术在家庭中的社会性与象征性 | 第159-162页 |
三、家庭领域媒介技术的“性别化”消费 | 第162-168页 |
第五章 莫利的媒介理论对中国媒介研究的影响与启发 | 第168-198页 |
第一节 媒介研究本土化:对理论跨语境移植的思考 | 第169-177页 |
一、“去西方化”视角下发展“扎根理论” | 第169-173页 |
二、西学为用:莫利媒介理论的中国本土化 | 第173-177页 |
第二节 媒介研究方法论的启发借鉴 | 第177-185页 |
一、跨学科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178-183页 |
二、研究方法的实用主义选择 | 第183-185页 |
第三节 对中国媒介研究的现实影响与意义 | 第185-198页 |
一、为媒介文化“正名”:通俗文化就是政治 | 第186-189页 |
二、质疑收视率:实证性受众研究的前景 | 第189-193页 |
三、对全球化背景下应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启示 | 第193-198页 |
结语 | 第198-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4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14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214-215页 |
致谢 | 第215-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