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我国有毒物质的危害现状和救济问题 | 第12-15页 |
二、美国有毒物质侵权诉讼中的因果关系 | 第15-23页 |
(一) 美国有毒物质侵权诉讼概览 | 第15-18页 |
1、有毒物质侵权诉讼的特征 | 第15-16页 |
2、引发有毒物质侵权的活动类型 | 第16-17页 |
3、有毒物质侵权的责任标准 | 第17-18页 |
(二) 美国有毒物质侵权因果关系 | 第18-23页 |
1、有毒物质侵权因果关系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有毒物质侵权因果关系证明的特殊规则——以两类典型诉讼为例 | 第20-23页 |
三、美国有毒物质侵权诉讼中的科学证据与科学方法 | 第23-33页 |
(一) 科学证据的形式与证明力 | 第23-26页 |
1、专家证言 | 第23-24页 |
2、法官的看守职责——科学证据的可采性 | 第24-25页 |
3、法律与科学的博弈——确定性与可能性 | 第25-26页 |
(二) 科学方法及优劣分析 | 第26-28页 |
1、暴露及其程度的证明 | 第26页 |
2、鉴别诊断 | 第26-27页 |
3、流行病统计学 | 第27-28页 |
(三) 关联还是起因——对流行病统计学方法的研究分析 | 第28-33页 |
1、从统计关联到因果关系——流行病统计学对一般因果关系的证明 | 第28-29页 |
2、流行病统计学对特定因果关系的证明 | 第29-33页 |
四、我国有毒物质侵权诉讼因果关系证明面临的问题 | 第33-44页 |
(一) 因果关系证明与举证责任负担 | 第33-38页 |
1、环境污染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以电磁辐射案为例 | 第34-36页 |
2、一般有毒物质侵权案件无"法"可依——以车内苯中毒案为例 | 第36-38页 |
(二) 因果关系证明与科学证据 | 第38-41页 |
1、证据审查标准不明 | 第39-40页 |
2、鉴定"依赖症" | 第40-41页 |
(三) 因果关系证明与科学方法 | 第41-44页 |
1、采用的科学方法有限 | 第42-43页 |
2、依据的鉴定标准混乱 | 第43-44页 |
五、对我国的启示 | 第44-49页 |
(一) 有效使用鉴定结论判断因果关系 | 第44-46页 |
1、建立评估科学证据的标准 | 第45页 |
2、避免对鉴定结论过分依赖 | 第45-46页 |
(二) 采纳科学方法证明因果关系 | 第46-48页 |
1、采纳流行病学因果关系理论 | 第46-47页 |
2、采纳流行病统计学方法 | 第47-48页 |
(三) 明确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