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页 |
1 低能离子束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低能离子束生物学发展 | 第10页 |
·低能离子注入对生物诱变的基本原理 | 第10-12页 |
·利用离子束生物技术创造生物体新种质的技术研究 | 第12页 |
2 共轭亚油酸的概述 | 第12-17页 |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及结构 | 第12-13页 |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 | 第13-14页 |
·共轭亚油酸的合成 | 第14-16页 |
·共轭亚油酸在养猪生产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3 RAPD 技术及应用 | 第17-20页 |
·RAPD 技术的原理 | 第17-18页 |
·RAPD 技术的特点 | 第18-19页 |
·RAPD 技术的应用 | 第19-20页 |
引言 | 第20-2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9页 |
·材料 | 第21页 |
·菌株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21-23页 |
·试剂和溶液 | 第21-22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2页 |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9页 |
·离子注入筛选诱变菌株 | 第23-26页 |
·制备植物乳杆菌菌体悬浮液 | 第23页 |
·测定菌体浓度 | 第23页 |
·测定植物乳杆菌生长曲线 | 第23-24页 |
·发酵液中共轭亚油酸含量测定方法 | 第24页 |
·离子注入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 第24-25页 |
·诱变菌株的初筛 | 第25页 |
·诱变菌株的复筛 | 第25页 |
·真空处理后植物乳杆菌存活率的测定 | 第25页 |
·离子注入后植物乳杆菌存活率的测定 | 第25页 |
·离子注入后植物乳杆菌突变率的测定 | 第25-26页 |
·诱变菌株的菌学特征 | 第26页 |
·菌株的形态特征 | 第26页 |
·诱变菌株生长曲线绘制 | 第26页 |
·诱变菌株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 第26页 |
·高产共轭亚油酸诱变菌株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26-27页 |
·植物乳杆菌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的 SDS-PAGE 分析 | 第27页 |
·菌体全细胞蛋白的提取方法 | 第27页 |
·电泳 | 第27页 |
·植物乳杆菌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的 RAPD 分析 | 第27-29页 |
·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DNA的提取 | 第27页 |
·RAPD的引物和程序 | 第27-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1页 |
·离子注入筛选诱变菌株 | 第29-31页 |
·靶室真空处理时间对菌株存活率的影响 | 第29页 |
·N+注入剂量对菌株存活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N+注入剂量对菌株突变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高产CLA 诱变菌株的筛选 | 第31页 |
·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的形态特征比较 | 第31-32页 |
·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生长曲线的比较 | 第32-33页 |
·诱变菌株产CLA 稳定性的研究 | 第33页 |
·高产共轭亚油酸植物乳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3-36页 |
·不同的诱导物对CLA产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亚油酸的添加量对CLA产量的影响 | 第34页 |
·接种量对CLA 产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pH 对 CLA 产量的影响 | 第35页 |
·发酵时间对 CLA 产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植物乳杆菌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的 SDS-PAGE 分析 | 第36页 |
·植物乳杆菌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的 RAPD 分析 | 第36-41页 |
·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 DNA 提取 | 第36-38页 |
·RAPD 引物的筛选 | 第38-39页 |
·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多态性的比较分析 | 第39-41页 |
3 讨论 | 第41-46页 |
·离子注入剂量对植物乳杆菌存活率和突变率的影响 | 第41页 |
·不同发酵条件对植物乳杆菌产CLA 的影响 | 第41-43页 |
·亚油酸浓度对CLA产量的影响 | 第42页 |
·接种量对CLA产量的影响 | 第42页 |
·pH对CLA产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发酵时间对CLA产量的影响 | 第43页 |
·SDS-PAGE方法分析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 | 第43页 |
·RAPD分析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 | 第43-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