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Diversity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5页
中文文摘第5-8页
目录第8-14页
绪论第14-40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4-19页
 二、概念界定第19-24页
 三、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4-28页
 四、研究综述第28-37页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第37-40页
第一章 文化多样性的形成、表现及其特点第40-54页
 第一节 当前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形成第40-45页
  一、全球化为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构筑了外部条件第41-42页
  二、信息网络化为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提供了科技支撑第42页
  三、改革开放是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内在动力第42-45页
 第二节 当前我国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第45-49页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第45页
  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第45-46页
  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共生第46-47页
  四、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融第47-48页
  五、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争锋第48-49页
 第三节 当前我国文化多样性的特点第49-54页
  一、从形式上的多样走向实质性的多样第49-51页
  二、从地域性到超越地域性第51-52页
  三、日渐凸显的意识形态性第52-54页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走向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历史及启示第54-84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文化走向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1949-1978)第55-67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初步确立(1949年10月-1956年12月)第55-60页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曲折过程(1957年1月—1966年4月)第60-62页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导向遭受严重挫折(1966年5月-1976年10月)第62-65页
  四、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恢复与重建(1976年10月-1978年12月)第65-67页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走向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1978年12月至今)第67-77页
  一、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走向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第67-71页
  二、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走向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第71-76页
  三、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文化走向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第76-77页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启示第77-84页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主要经验第78-81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存在的主要问题第81-84页
第三章 文化多样性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正向影响及其原因分析第84-106页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正向影响第85-91页
  一、外来优秀文化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更多价值参照第85-86页
  二、现代文化催生了大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第86-88页
  三、多样性文化的竞争有利于唤醒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第88-89页
  四、多样性文化的冲突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第89-91页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正向影响的原因分析第91-106页
  一、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保证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第91-93页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与改进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93-96页
  三、"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机制在高校的确立,巩固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有效导向第96-99页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的拓展促进了大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导向第99-106页
第四章 文化多样性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原因分析第106-126页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第106-114页
  一、文化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引起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困惑第106-107页
  二、西方的文化渗透冲击社会主导价值观第107-109页
  三、后现代文化的传入与大众文化的勃兴导致大学生理性精神缺失第109-112页
  四、全球化主导下的文化思维弱化了大学生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第112-114页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第114-126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不足使非主流文化拓展生存空间第114-119页
  二、强调文化多样而放弃社会一元价值导向带来的认识偏颇第119-121页
  三、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上学校、家庭与社会在共识上的脱节第121-126页
第五章 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导向第126-166页
 第一节 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挑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回应现实的力度第126-129页
  一、确立浓厚的问题意识第126-127页
  二、确立鲜明的阵地意识第127-128页
  三、确立积极的主动意识第128页
  四、确立深切的忧患意识第128-129页
 第二节 以先进文化引领多样性文化,夯实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文化基础第129-140页
  一、吸收与整合传统文化,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第130-135页
  二、规范与引导大众文化,培育大学生的理性精神第135-138页
  三、借鉴与超越外来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138-140页
 第三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文化育人的过程,确立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文化坐标第140-153页
  一、引导大学生在文化的交流中进行价值选择第142-146页
  二、引导大学生在文化的传承中实现价值认同第146-149页
  三、引导大学生在文化的创造中完成价值内化第149-153页
 第四节 以多方联动的整体思维防控价值失范,构建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文化调控机制第153-166页
  一、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第154-156页
  二、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大学生的价值追求第156-159页
  三、以完善的网络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第159-161页
  四、以同步的动态监测防控大学生的价值失范第161-166页
第六章 结论第166-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84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84-186页
致谢第186-188页
个人简历第188-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七城市为例
下一篇: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