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文文摘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8页 |
绪论 | 第18-4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8-25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5-35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任务 | 第35-36页 |
四、研究与调查对象 | 第36-3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37-40页 |
第一章 家庭体育的概念、特征及功能 | 第40-62页 |
第一节 家庭的概念、特征及功能 | 第40-45页 |
一、家庭的概念 | 第40-41页 |
二、家庭的特征 | 第41-43页 |
三、家庭的功能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家庭体育概念的界定 | 第45-49页 |
一、家庭体育概念的界定 | 第45-47页 |
二、家庭体育与休闲体育、家庭教育、生活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家庭体育的特征 | 第49-53页 |
一、群众性 | 第49页 |
二、情感性 | 第49-50页 |
三、丰富性 | 第50-51页 |
四、多样性 | 第51页 |
五、终身性 | 第51-52页 |
六、休闲性 | 第52页 |
七、继承性 | 第52-53页 |
第四节 家庭体育功能与家庭发展 | 第53-61页 |
一、“功能”探源 | 第53页 |
二、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 | 第53-54页 |
三、多学科视角下家庭体育的功能 | 第54-59页 |
四、家庭体育满足家庭发展的需要 | 第59-61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二章 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建构 | 第62-98页 |
第一节 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基本理论与内涵 | 第62-64页 |
一、模式、家庭体育模式、模式方法与模式研究内涵 | 第62-63页 |
二、家庭体育模式形成机制的内涵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建构的理论依据 | 第64-72页 |
一、家庭生活方式相关模型 | 第64-69页 |
二、体育运动本质特征及家庭体育模式构想 | 第69-72页 |
第三节 家庭体育模式构成要素及框架 | 第72-87页 |
一、家庭体育模式构成的隐性要素:家庭环境特征(结构维度、参与维度及资本维度) | 第72-84页 |
二、家庭体育模式构成的显性要素:活动过程 | 第84页 |
三、家庭体育模式构成的目标要素:需要追求 | 第84-86页 |
四、家庭体育模式构成要素主体框架 | 第86-87页 |
第四节 家庭体育模式理论分类视角 | 第87-91页 |
一、理论分类视角之一——社会分层 | 第87-89页 |
二、理论分类视角之二——家庭功能 | 第89-90页 |
三、理论分类视角之三——体育意识 | 第90-91页 |
四、理论分类视角之四——参与程度 | 第91页 |
第五节 家庭体育模式的形成机制 | 第91-95页 |
一、家庭体育模式形成的外部环境 | 第91-94页 |
二、家庭体育模式形成机制模型理论构架 | 第94-95页 |
第六节 家庭体育模式与形成机制模型实证研究中的问题 | 第95-96页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三章 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实证研究 | 第98-180页 |
第一节 家庭体育定性访谈分析 | 第98-107页 |
一、访谈提纲 | 第98页 |
二、访谈的抽样与步骤 | 第98页 |
三、访谈资料的分析过程 | 第98页 |
四、访谈结果与资料分析 | 第98-106页 |
五、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家庭体育开展现状问卷调查过程 | 第107-120页 |
一、调查对象与抽样过程 | 第107-109页 |
二、家庭体育模式构成要素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109-120页 |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20-171页 |
一、城市家庭体育开展现状特征 | 第120-127页 |
二、待开发家庭体育开展特征 | 第127-131页 |
三、家庭体育不同模式类型构成要素特征与差异 | 第131-151页 |
四、家庭体育不同模式类型构成要素特征比较 | 第151-153页 |
五、家庭体育模式的形成机制 | 第153-171页 |
第四节 讨论与思考 | 第171-178页 |
一、不同模式类型各构成要素指数差异影响家庭体育的开展 | 第171-172页 |
二、家庭生命周期与不同模式相适应实现体育功能和家庭功能的融合 | 第172-173页 |
三、不同模式类型的形成具有其各自的社会学特征 | 第173-174页 |
四、综合型模式是实现家庭功能与体育功能融合的桥梁 | 第174-175页 |
五、家庭体育积极开展与社会资本积累的良性互动促进家庭健康发展 | 第175页 |
六、生活化与科学化相结合是家庭体育模式发展的主要特征 | 第175-176页 |
七、如何提高家长体育意识和社会资本是家庭体育获得广泛开展的关键 | 第176-177页 |
八、追求技能提高与形式个性化是家庭体育获得持续开展的动力源泉 | 第177-178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78-180页 |
第四章 研究总结论、创新点及其展望 | 第180-184页 |
第一节 总结论 | 第180-182页 |
一、家庭体育模式内涵及构成要素 | 第180页 |
二、家庭体育模式分类及不同类型特征 | 第180-181页 |
三、影响不同家庭体育模式形成的因素 | 第181页 |
四、家庭体育模式的形成机制 | 第181页 |
五、不同生命周期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家庭体育模式类型 | 第181页 |
六、生活化和科学化相互融合是家庭体育模式的未来发展特征 | 第181-182页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 第182-183页 |
一、提出家庭体育模式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 第182页 |
二、编制了城市家庭体育现状调查问卷 | 第182页 |
三、提出城市家庭体育模式三种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 第182页 |
四、提出家庭体育模式的形成机制 | 第182-183页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及其展望 | 第183-184页 |
附录1 | 第184-185页 |
附录2 | 第185-212页 |
附录3 | 第212-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224-226页 |
致谢 | 第226-228页 |
个人简历 | 第228-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