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部分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7页 |
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重要性 | 第17-18页 |
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基本特征 | 第18-20页 |
·物种多样性 | 第18页 |
·遗传多样性 | 第18-19页 |
·生态类型多样性 | 第19页 |
·功能多样性 | 第19-20页 |
3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常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传统的微生物纯培养法 | 第20页 |
·基于Biolog碳源利用的群落水平生理刨面(CLPP)和磷脂脂肪酸(PLFA)法 | 第20-21页 |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核酸杂交技术 | 第21页 |
·基因文库建立和序列分析 | 第21-22页 |
·DNA分子指纹图谱分析 | 第22-25页 |
4 土壤细菌在土壤微生物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5页 |
5 土壤细菌的应用研究 | 第25-27页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 第25-26页 |
·微生物修复作用 | 第26页 |
·参与土壤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土壤颉颃细菌防治植物土传病害研究进展 | 第27-33页 |
1 土壤颉颃细菌防治植物土传病害概况 | 第27-29页 |
·芽孢杆菌属和类芽孢杆菌属细菌在植物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假单胞菌属细菌在植物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 第29页 |
2 土壤颉颃细菌防治植物土传病害作用机理 | 第29-33页 |
·抗生作用 | 第29-30页 |
·重寄生作用 | 第30页 |
·竞争和定殖优势 | 第30-31页 |
·诱导抗病性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二氯苯胺类化合物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 第33-39页 |
1 微生物对有机化合物的降解 | 第33-34页 |
2 二氯苯胺类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及毒性 | 第34页 |
3 降解二氯苯胺类化合物的微生物 | 第34页 |
4 二氯苯胺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径 | 第34-39页 |
第四章 庐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六种不同类型土壤颉颃细菌多样性研究以及植物青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 | 第39-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土壤样品、细菌菌株和培养条件 | 第40-41页 |
·庐山颉颃细菌对土传病原真菌和植物病原青枯菌颉颃活性的测定 | 第41页 |
·颉颃细菌产酶和代谢活性测定 | 第41-42页 |
·几丁质酶活性检测 | 第41页 |
·纤维素酶活性检测 | 第41-42页 |
·蛋白酶活性检测 | 第42页 |
·产生嗜铁素的测定 | 第42页 |
·产吲哚乙酸(IAA)活性的检测 | 第42页 |
·颉颃细菌解磷和固氮活性测定 | 第42-43页 |
·庐山不同类型土壤颉颃细菌的多样性分析及鉴定 | 第43页 |
·ARDRA图谱分析 | 第43页 |
·颉颃细菌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分析及鉴定 | 第43页 |
·植物青枯病生防细菌的温室筛选 | 第43-44页 |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2 结果 | 第44-53页 |
·不同类型土壤颉颃细菌平板颉颃活性 | 第44-46页 |
·不同类型土壤颉颃细菌产酶活性 | 第46页 |
·不同类型土壤颉颃细菌解磷和固氮活性筛选结果 | 第46页 |
·不同土壤颉颃细菌的多样性分析及鉴定 | 第46-51页 |
·植物青枯病生防细菌温室筛选结果 | 第51-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庐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六种不同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 第55-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56页 |
·土壤DNA提取与纯化 | 第56页 |
·PCR扩增 | 第56-57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检测细菌种群结构 | 第57页 |
·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2 结果 | 第58-64页 |
·不同类型土壤颉颃细菌多样性与总细菌多样性对应关系 | 第58-59页 |
·PCR-DGGE分析不同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类型的相关性 | 第59-61页 |
·CCA分析不同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 第61-64页 |
3 讨论 | 第64-67页 |
第六章 二氯苯胺降解菌IMT21的分离、鉴定及解毒基因的克隆 | 第67-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5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68页 |
·试剂 | 第68页 |
·菌株的富集和分离 | 第68页 |
·IMT21降解二氯苯胺的产物分析 | 第68-69页 |
·菌株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鉴定 | 第69页 |
·菌株基因组提取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分析及鉴定 | 第69页 |
·基因组文库构建 | 第69-71页 |
·目的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71-74页 |
·BmNAT酶降解能力检测 | 第74页 |
·缓冲液 | 第74-7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5-84页 |
·二氯苯胺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 第75-78页 |
·IMT21对二氯苯胺类化合物降解 | 第78页 |
·IMT21降解二氯苯胺类化合物代谢途径分析 | 第78-81页 |
·菌株IMT21芳基胺-N-乙酰转移酶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 第81-83页 |
·E.coli表达的芳基胺-N-乙酰转移酶活性 | 第83-84页 |
3 讨论 | 第84-87页 |
第七章 二氯苯胺降解菌IMT21在土壤中降解DCA过程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 第87-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页 |
·土壤样品 | 第87页 |
·土壤DNA提取与纯化 | 第87页 |
·土壤细菌的PCR扩增及PCR-DGGE分析 | 第87页 |
·数据分析 | 第87页 |
2 结果分析 | 第87-89页 |
·菌株IMT21在土壤中对DCA的降解 | 第87-88页 |
·菌株IMT21在土壤中降解DCA过程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88-89页 |
3 讨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在读博士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第109页 |